• 字體:

馬氏“三不”政策的勝利
( 2012-01-21 )



台灣大選投票開始時,工作人員檢查一個女子的身份證。

      臺灣的“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最近結束。國民黨的現任“總統”馬英九以80萬張選票的優勢擊敗民進党候選人蔡英文,得以連任4年到2016年。臺灣的一舉一動,脫不開和大陸的關係,這是地緣政治決定的宿命,也是令台獨分子“英雄氣短”的金剛罩門。在這次大選中,反映臺灣和大陸關係的“九二共識”議題,始終超過經濟、社會、民生等諸多議題,一直左右着選情。國民黨、馬英九贏在堅持“九二共識”;民進党、蔡英文輸在否認“九二共識”。
      所謂“九二共識”,是臺北政府授權的非官方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北京政府授權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1992年通過香港會談,以口頭協商達致的不成文默契。但海峽兩岸的解讀有所不同。北京當局強調“一中原則”,但不涉及“一中”的政治涵義。臺北當局則強調“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顯然,雙方雖然都承認“一個中國”,但是對“一中”的內涵認知上不同,也可以說尚未達成共識。所以,“九二共識”嚴格說應該只是“不完全的共識”,或曰“部分共識,部分各自理解或各自表述”。
      選後不少觀察家認為,這次選舉有如對“九二共識”的公投,馬英九的勝利,就是“九二共識”的勝利。這種看法未免失之粗率,過於表面化。因為細究一下就不難發現,雖然馬英九獲得了51.6%的選票,但蔡英文也得到45.6%的選票。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臺灣島民反對“九二共識”,連當年李登輝執政早期的“一中各表”都接受不了。這些人當然只能是民進黨“台獨”主張的支持者。而馬英九的五成多一點支持者中,明確支持“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的也是少數,多數只是馬氏“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的支持者。
      所以,說這次選舉是馬氏“三不”政策的勝利,恐怕更恰當。而“三不”中“不獨、不武”只是煙幕,是李登輝、陳水扁那種死硬台獨分子都不敢一試的“不可能的任務”。剩下的“不統”才是“三不”的真正內涵,也是馬氏“九二共識”的“精華”。今天的中國國民黨和其主席馬英九,經過“李登輝學校”多年的“獨”化教育,加上民進黨台獨勢力的牽制,早已把“經國學校”栽培的那點大中國情節拋棄了。他們的“不統”就是偏安台島一隅,關起門來做“總統”。除了以領土包括大陸在內的“中華民國”憲法作為護身符,他們心目中的“中華民國”其實也是臺灣,和李登輝當年聲稱的“中華民國在臺灣”,今天蔡英文口中的“中華民國是臺灣”,沒有多大差別。
      說到底,馬英九的“三不”政策,是一種“隱性台獨”政策。如果任由其“三不”下去,只能是臺灣和大陸永遠“不統”,最後結局不是台獨,還能是什麼?容許馬英九長期搞“三不”,就是默許臺灣長期事實獨立。
      北京多年來通過政策手段,讓臺灣每年賺取數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胡錦濤上臺後,要求對臺灣“讓利”。溫家寶去年宣佈,臺灣2010年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已高達860億美元。胡溫拿大陸人民的血汗錢,慷慨資助臺灣10年,得到的卻是遙遙無期的“不統”,讓13億大陸同胞情何以堪?讓利不能無窮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台獨已現頹勢的大形勢下,北京當局應當迫使馬英九,在第二任期內坐上海峽兩岸政治協商的談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