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流淌在運河上的古城
( 2012-01-13 )



1938年國民黨軍和日軍在台兒莊大戰,兩軍在當地清真寺爆發激烈戰鬥,牆壁上彈孔遍布,成為重要的抗日戰爭遺址。

台兒莊,位於山東省南端,徐州東北30公里,京杭大運河北岸,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咽喉。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這個作為徐州門戶的“村莊”,發生了一次著名的戰役。當年,美國人羅伯特.卡帕在《LIFE》雜誌的報道中這樣寫道:“歷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名字有很多———滑鐵盧、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台兒莊。一次勝利已使它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村莊。”

      相比戰爭,歷史更為持久的是河流,魯南民諺說:“運河迢迢跨九州,轉舵行船在嶧州。”台兒莊舊為嶧縣轄區,明萬曆年間,為避開黃河泛濫侵擾,京杭大運河自韓莊改道流經台兒莊後,逐漸形成水旱碼頭和商業重鎮,人口劇增。《嶧縣誌》載:“台(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駐蹕台兒莊,稱之為“天下第一莊”。如今,台兒莊作為棗莊市的一個區存在,這裏按照“大戰故地、運河古城、江北水鄉、時尚生活”的發展定位,重建了一座台兒莊運河古城。這也是山東省的重點旅遊項目,棗莊的第一大看點。來到這裏的人,遊覽台兒莊古城是旅遊清晰的所指,而尋找這個“中國最知名的村莊”的原點則是一件頗為纏繞的事情。


      “天下第一莊”向旅遊轉型
      京杭大運河旁一塊巨大的空地,是規劃中的廣場綠地停車場,為台兒莊運河古城的旅遊而建,旅遊團來到這裏,再換乘景區的觀光車。台兒莊運河古城規劃面積約2平方公里,一期核心區佔地75.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6.9公頃,建設用地42.6公頃,廣場綠地停車場4.67公頃,道路用地11.72公頃。
      5月中旬的一天,這裏停兩輛小型旅遊巴士。剛種下的樹,綠色還很稀疏,建設中的綠地公園揚起塵土。運河在一側穿過,這段運河目前是京杭大運河通航的最北端。
      說起建設台兒莊運河古城的始末,坊間流傳棗莊市市長田野調查的故事:在台兒莊舊城區,保留一段明清時期的古運河。這段廢棄的運河,在月河街一線留下了十多處古碼頭。大運河古河道、台兒莊大戰遺跡等交會在一起,後來便有了這座被稱為“融彙?珖齊魯豪情?玼、兼具?珖江南韻致?玼、集?珖運河文化?玼和?珖大戰文化?玼於一體”的運河古城。


      每天清晨鳴鑼開道
      隔著穿過台兒莊的古運河,導演馬福蘭站在遊人如織的“古城”對岸,它們之間以一道對遊客關閉的橋樑連接。馬福蘭腳下的土地是古城規劃中要保留的“縴夫村”,但她說,這個地方原本應叫興隆村,但在已經城鎮化的今天,她也不太清楚具體應該如何稱呼。稱之為“縴夫村”是一種基於旅遊觀光的考慮。在專家看來,要保留一個活的運河古城,一些因素是少不了的,比如每天上演的鳴鑼開道的宮廷儀仗隊、搖著撥浪鼓的賣貨郎、搖擼在河道行進的船家……
      古城人韋付臣扮演賣貨郎角色,穿舊式衣服戴小帽在街上來回。他的貨擔上都是針線之類的小東西,還有喜羊羊塑膠玩偶,賺的錢都歸自己。生意不是很好,但他受僱於台兒莊古城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每天在街上走,五時半下班,月薪800。按規劃,古城將建設繁榮街、丁字街、順河街、月河街、船形街等主要商業街區。名字還是當年的名字,只是功能已經改變。
      據稱丁字街主要經營西式餐飲店,順河街設計為古城美食一條街,月河街則為古城陶瓷一條街,重點發展陶瓷交易與展示。
      董固業租了間店鋪,賣棗子:“因為是?珖棗莊?玼嘛,人們覺得這裏是產棗的地方,所以名字就叫做?玼棗莊大棗?玼。”但其實那些棗大多都來自新疆。
      為吸引商家,古城開業第一年,免收商鋪租金。董固業的棗店生意不太好。他奇怪的是:“因為免租金,我家賣的棗子比外面市場還便宜,為什麼買的人很少?”他最後總結為因為這裏是景點,遊客的購物心理,很微妙。

      中正門與蔣介石無關
      從台兒莊古城往西門一拐,或者從空中俯瞰,就能看到一片瓦礫。這是正等待建設的運河古城第二期。馬福蘭的家也在這裏,台兒莊北關。附近有著名的中正門,台兒莊大戰時,日軍進攻的首先就是中正門,1945年被拆,現已成為台兒莊大戰遺址中的一個景點。常有遊人將“中正門”和蔣介石的字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沒有任何關係。
      就在中正門西側,有座清真寺,牆壁上的彈孔可訴說歷史。台兒莊被稱為二戰遺跡保留最多的地方,更多就是指重修的中正門和清真寺牆壁上的這些彈孔。清真寺裏只有一個正在學習的海里凡(伊斯蘭語,意思是阿訇的學生、接班人)王保君。22歲的他還有些靦腆,之前在天津、山東、河北等地清真寺學習,來到這裏剛一個多月。他已經察覺出了這裏的不同:“來的人很少,一般就20個人左右。在其他地方,一個村莊經常來做禮拜的人會有幾百人。可能因為拆遷,大家都住得遠了,不方便。”
      走在台兒莊北關、西關的瓦礫堆上,遇到可以詢問的人,不是一件容易事。兩個在路邊交談的街坊說起不遠處的運河古城:“多乾淨啊,環境好,誰不喜歡環境好!”這是正等待回遷的兩個人,他們都將在嶄新的古城內擁有面積不等的倣古民居和商鋪。古城的建設非常順利,在他們看來,就是政策比較好,拆遷補償也比較合理,“總之,就是一下子把台兒莊的房價抬上去了”。
      至於台兒莊,它究竟指的是哪裏,這似乎並不是人們關心的重點。那些瓦礫之間的土地,也終將融入台兒莊運河古城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