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國遠征軍 六十年遲歸路
( 2012-01-13 )



緬甸華僑在當地興建的中國遠征軍紀念碑。

      2011年9月13日,19具在緬甸尋獲的中國遠征軍陣亡官兵遺骸,在口岸邊防武警的軍禮中,回到祖國。這是中國軍人海外遺骸的開始。回望緬甸,還有約八萬亡靈期待這一時刻的到來。
      中國遠征軍陣亡官兵遺骸歸來的這一刻,雖然晚了半個多世紀,雖然還沒有上升為國家儀式,雖然還有一些小的瑕疵,但畢竟,這是中國軍人海外遺骸回歸的開始。
      在迎接忠魂回國的現場,一位名叫吳緣的中年男子抱著叔叔吳其璋的遺像來到現場。吳其璋,中國駐印軍獨立步兵一團少校連長,戰死于密支那,屍骨無還。吳緣說,他期待叔叔的遺骸也能早日回家。
      回望緬甸,還有約八萬亡靈期待這一時刻的到來。


      被毀掉的墓地
      第一次尋訪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是在2008年4月,那時我剛剛開始採訪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倖存老兵,許多老兵向我提起那些兄弟們的墓地時,都一臉茫然。
  很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是清明節,我早早地去集市上買了一束菊花,在密支那雲南同鄉會會長李心遠的帶領下,來到一個叫三英里的地方。
      “這裡就是。”李心遠指眼前一塊荒地告訴我。荒地蒿草叢生,旁邊住著一戶人家。
   “這裡?”我有些疑惑,沒有墓碑,總該有個土堆呀;沒有土堆,荒草總該有人清理吧!
  在後來的介紹中,我才得知,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盡數被毀。密支那的華僑艾元昌說,他親眼看到這些墓地被毀掉,“骨頭扔得到處都是。”
  同樣在西保,墓地附近的住戶隆冬也親眼看到墓地被毀時的情況,“骨頭被挖出來丟掉了。”那時戶隆冬只有5歲,根據年齡估算,墓地被毀掉大概是在1957年左右。
  而這並不是中國遠征軍墓地的第一次劫難。八莫的華僑趙田福說,遠征軍陣亡將士在八莫的墓地被毀掉後,當地華僑將遺骨收起來,重新安葬在八莫往北兩英里的地方,並修了一個紀念碑,“後來排華事件發生後,這個紀念碑又被毀掉了。”
      今年3月,我們在八莫找到了這個只剩下半塊的紀念碑。扒開荒草,隱約可以分辨出墓碑上的字“八師抗日陣亡將士公墓”,還原被毀掉的部分,應該是“新三十八師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臺灣的資料記載,孫立人得知新38師在緬甸的墓地被毀掉後,仰天長歎,每年清明節,他都會到後山上給這些緬甸的孤魂野鬼燒紙紀念。


      “那是中國人的靈魂 沒有得到安息”
  在密支那,至少有三個駐印軍的墓地,分別是第14師、新30師、第50師。
  我第一次去的密支那三英里的墓地,就是新30師陣亡將士的墓地,這裡有很大一部分被密支那第二中學佔據,校園的門衛同樣說,以前建學校時,發現 很多屍骨。今年3月,我再一次去這裡時發現,原先荒蕪的那片空地,已蓋起了新房子,主人說,在挖地基時,就挖出了許多屍骨。今年9月份迎接回國的19具遺骸,就有10具是在這裡找到的。
      密支那的另一個墓地位於恩仁區第五組,這裡的住戶多比由說,“下雨的時候,這裡經常能聽到打仗的聲音,能聽到很多人在喊,還有槍炮的聲音。”多比由的多個鄰居,也都提到同樣的說法,“那是你們中國人,他們的靈魂沒有得到安息,你們應該把他們遷走安葬,或者請和尚為他們念經。”
      那是一場發生在雨季的戰爭。
  有很多年長的華僑,還清楚地記得第50師陣亡將士紀念碑上師長潘裕昆的題詞:壯氣冠河山,青史長留忠勇跡;英魂昭日月,黃土難埋敵愾心。
  第50師的墓地所在地,現在已經是密支那第二小學,校長是一個緬族中年婦女,名叫海開努。
      她告訴我,她是1990年到這個學校,蓋一個小房子時,發現了很多的屍骨,後來學校的學生就經常因各種意外受傷,北面的高埂上,經常會有汽車翻下來,她認為是驚動了亡靈,就請和尚來念經,之後就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了。
  密支那的老兵李光鈿就居住在第二小學旁邊,幾年前在後院裡種菜時,就挖出過骨頭和子彈。
  自從在院子裡挖出過骨頭後,李光鈿把菜園子改成了花園,種了滿園的玫瑰,五顏六色。


      “二戰時,中國勝利了,但在戰後,日本是勝利國”
  在緬甸,和毀掉的中國遠征軍墓地形成對比的是,日本人在這裡修建了無數的紀念碑和慰靈塔。
  密支那有一個著名的“招魂之碑”,修建於一個臥佛寺裡。這個寺廟由日本人捐建,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家,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招魂之碑”碑文 上說,在密支那,3400名士兵像櫻花凋落那樣英勇地戰死了,水上源藏少將自殺,他的名字將永遠活在歷史之中,“戰爭雖然失敗了,我們將永遠銘記日本軍人為國家所作出的犧牲……”
  而“招魂之碑”上使用的石頭總數正好3400塊,與日軍在密支那陣亡人數相同。
  這種“煞費苦心”的紀念,在緬甸還有很多。在實皆省的自敢山上,在日本人捐建的一個佛像手中,端著一個牌位,我用長焦拉近了看,上面竟然寫“獨立輜重兵第二聯隊戰歿者之靈”。
而在另一個巨大的佛塔底部,密密麻麻地刻每一個陣亡者的名字。
      在自敢山上,我們還發現一個碑,上面寫“臺灣同胞戰歿英靈紀念碑”。二戰時,時被日本殖民的臺灣,有許多人從軍。看這個碑,我們內心五味雜陳。
  在密支那的一個十字路口,有一個日本人修建的慰靈塔,塔頂上的鐘錶是來自日本的西鐵城。
  居住在十字路口東南角的華僑陳國勝說,大約二十年前,有幾個日本和尚找到他的母親,說是準備在路口修建一個塔,但他們家門口三棵高大的椰子樹擋 了風水,希望能砍掉,作為交換,對方給了一台照相機和一台答錄機。沒想到,等修好後,才發現是一個慰靈塔,“母親至今還很內疚。”
  慰靈塔修好後,陳國勝每年都會看到有大批的日本人來這裡鞠躬。後來,他又重新在家門口種了三棵樹。
  看著日本人一批一批地在家門口祭祀亡靈,陳國勝心裡時常會有些酸酸的味道。這種酸酸的味道,在我們重返緬甸的過程中,不時會湧上心頭。
  在仰光,專門有一個日本人墓地,裡面修建了無數的紀念碑,其中在騎兵第55聯隊的紀念碑旁邊,立了一個小的馬魂碑。為死去的戰馬立碑,在自敢山上也有,有一個碑文裡,有紀念763匹軍馬的字樣。
  其實在仰光的日本人墓地,更讓我感到酸酸的是,這裡不時會看到背雙肩包的日本青年,一臉虔誠。
  “二戰時,中國勝利了,但在戰後,日本是勝利國。”居住在密支那的老兵楊子臣多次對我感歎。
  楊子臣近年來一直牽頭呼籲重修中國遠征軍墓地,但一直沒有結果。今年3月27日,楊子臣最終抱憾而去。


      銘記每一個為國死去的人
  今年2月,我和戈叔亞、鄧康延、常博、高飛、黃睿等再次前往緬甸,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這也是我第10次前往緬甸了。
  我們第一站到達仰光郊外的盟軍墓地,這座墓地由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管理。在其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英國國家一級財政撥款機構,其宗旨是“每一個死去的人,都應該被用真名和墓碑或紀念碑銘記”。
  這座墓地的負責人奧斯卡見到我們一行,非常驚訝地上前詢問:“你們是韓國人?日本人?”當得知我們來自中國時,他又問:“中國臺灣?”確認是來自中國大陸後,他又問:“是來緬甸旅遊的,還是中國石油的投資人?或者來緬甸做寶石、木材生意?”
  “我們是來緬甸尋找老兵的。”
  “真的嗎?”奧斯卡驚訝地說,“中國人來這裡尋找老兵的,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你們比較健忘?”
  那一刻,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覺無地自容。
  根據網站介紹,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創建於1917年,是應英國貴族費邊韋爾倡議成立的非政府組織。它管理2500座墓地,其中葬有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170萬英聯邦戰士。該機構總部的資訊服務部門有三十多名員工,專門維護檔案資料,向咨詢的公眾提供資訊。2010年,委員會回復了2.6萬封問詢信件、郵件和電話,約兩百萬人訪問其官網。
  其中仰光的這個墓地有6347座墓穴,“有英國本土,澳大利亞、印度、剛果等9個派兵到緬甸作戰的英聯邦軍隊。”
  英國前首相安東尼.艾登的兒子西門.艾登就是在緬甸戰場上犧牲的一名空軍,也安葬在這個墓地。奧斯卡帶我們來到他的墓碑前,讓人驚訝的是,從墓碑上,根本看不出這是一位首相的兒子。奧斯卡解 釋說,“在戰場上,每一個士兵,都是為了他的國家和人民在戰鬥,他們的犧牲都是平等的。”
  正在向我們講解時,奧斯卡突然激動地說:“你們知道嗎?這裡還安葬了很多來自中國的士兵。”隨後他帶我們一一尋找那些標注“China”的墓 碑,總共找到了三十多個,“你看,他們都死於1944年的春天。你們知道嗎?安葬在這個墓地的士兵,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來自他們國家的人或者他們的親人來看望,但是這些中國士兵,從來沒有人來看過,或者你們不知道他們安葬在這裡?”
  奧斯卡說,他還知道有五個來自中國雲南的挑夫也安葬在這裡,“他們犧牲的時候,表現了和軍人一樣的英勇,我們沒有辦法找到他們的家人,甚至沒有辦法知道他們的名字,只能把他們安葬在這裡,給他們軍人一樣的尊敬。”
  在奧斯卡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這些無名英雄的墓碑,在本應刻著姓名的地方,寫著一句:KNOWN UNTO GOD(他的一切上帝知道)。
中國軍人海外遺骸回國行動終於開始
  今年2月的緬甸之行,我們的重點是對緬甸的倖存老兵和墓地情況做一次全面的普查,除過對倖存老兵進行經濟上的幫助之外,還希望能搞清楚當地墓地的情況,以便為將來的重建以及迎接遺骸回國做一些準備。
  從緬甸回到雲南後,雲南省委統戰部部長黃毅約見我們,瞭解此次考察情況。當我們提出應該儘快迎接中國遠征軍遺骸回國時,黃毅部長立馬拍板,今年就做。因為這件事情牽扯太多的外交和政治因素,在分析了緬甸的現實情況後,我們建議,應該先由民間組織試探性地牽頭來做,官方在背後給予強力支持。這一建議也得到採納。
  半年之後的9月13日,由雲南省僑聯、雲南省黃埔同學會主辦的“忠魂歸國”活動終於啟動,六十多年前陣亡在緬甸的19具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分別從雲南的瑞麗和騰沖口岸回國。19具遺骸分別尋獲于密支那的原30師墓地和西保的原50師墓地。
  參與遺骸尋找的一位華僑說,在密支那的原30師墓地尋找遺骸時,還發現了一個軍用水壺,水壺裡面還有半壺的水。
  迎接海外遺骸回國,這對大陸還是第一次,加之政治和歷史的原因,這個活動在策劃初期就有很多爭論。比如在討論遺骸回國時應該覆蓋什麼旗幟時,就有很多種說法。最終二戰史研究專家章東磐等人力爭,蓋上當年的新一軍軍旗,這也成為這個活動的一個亮點。
  雖然還有很多的不如意,但畢竟,這是中國軍人海外遺骸回國的開始。


      “我們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遺忘”
  在接倖存老兵以及遺骸回家的過程上,不時會有人告訴我,這是國家應該去做的事。針對這樣的質疑,我都會解釋,這是國家和公眾都應該去做的事,誰都不能缺席。
  在緬甸,考察了眾多日本人修建的紀念碑之後發現,這些碑更多的,是來自民間人士的捐建,有退伍老兵組織、企業以及個人等,雖然其中也能找到一些官方給予強力支援的痕跡,此外仰光的盟軍墓地,雖然其管理機構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是政府撥款,但其卻是一個非政府組織。
  “老兵回家”活動雖然也是一個草根的公益活動,但一直都有官方的支持。三年多來,我們幫助三十多位流落緬甸、雲南等地的老兵找一失散約七十年的親人,並尋找資助接他們回家探親。我和多位朋友已于近日申請成立基金會,我們的基金會有一個設想,就是建立一個無名抗戰英雄墓地,尋找散落在全國以及海外 的無名抗戰英雄遺骸,將他們歸葬,每一個遺骸都有一個墓碑,雖然一時無法確定他們的姓名、找到他們的家人,但我們會留取DNA樣本以及尋獲地的詳細資料,為找到他們的親人留下一絲機會。這些都離不開官方的支持。
  在看過緬甸的日本人墓地和盟軍墓地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對待英雄的理念上,還有很多差距,我們對個體和生命的尊重,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向曾經的敵人或者盟友學習。
  在緬甸,被毀掉的,不僅僅是中國遠征軍的墓地,還有對這段歷史的記憶。生活在曼德勒的老兵張富鱗曾跟隨部隊敗走野人山,想起那些死在原始森林中的早已化作泥土的數萬名兄弟,他常常老淚縱橫,“我們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遺忘。”

  兩次入緬作戰 犧牲大成就更大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於歐洲戰場無力他顧。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同年12月23日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中國遠征軍先後兩次入緬作戰計劃。1942年上半年的遠征失敗,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余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余人。
  1942年下半年,在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余人,殲滅日軍4.8萬余人,收復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中國遠征軍將領與盟軍將領一起。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上擊斃的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