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春拍火熱異常 秋拍遭遇寒流 2011 藝術品市場跌宕
( 2012-01-13 )





隨著秋季拍賣落幕,2011年也已經成為過去,縱觀全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走過了激漲、跌宕、揚抑的歷程:在春季拍賣中,拍賣行成交總額飆升,億元拍品跌現;到了秋季拍賣,成交總額紛紛縮水,億元拍品屈指可數,流拍作品大增。

      在2011年春拍中,北京保利的成交總額達61.3億元,中國嘉德也成交了53.2億元,這都反映了春拍的火熱。


      春拍:“創新高”一浪高過一浪
     《深圳商報》引述閻焰北京收藏家、研究者閻焰指出,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在目前中國拍賣公司中名列前三甲,它們的具體情況有一定代表性,可以說明春拍的火熱。而在春拍中,成交超過5億元的拍賣行就超過5家,凡此種種都反映了中國藝術品市場方興未艾的趨勢。那些強勁的成交勢頭,已經給市場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注入了未來凌厲上漲的預期。
      事實上,在火熱的春季拍賣中,交投十分活躍,成交和“拍賣價創新高”一浪高過一浪,單件藝術品成交額破億元的大戲接連上演,“過億”已成為藝術品市場的常態(春拍中共有15件作品成交破億元),這也決定了人們對秋拍有了更高的預期——憧憬市場更加火熱,希望更高概率的成交,設想更豐厚的回報。


      秋拍:成交量銳減價格走低
      然而秋拍的實際情況,並沒有延續春拍暴漲的聲浪,大大超出了市場人士的預期,“單件藝術品成交過億”的事情漸漸成為明日黃花(只有6件拍品成交過億元),而且成交量銳減,價格走低。
      在春拍中,最高價為齊白石的畫作《松柏高立圖》,成交價達到4.255億元,而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圖》也以4.025億元成交;而秋拍中,徐悲鴻畫作《九州無事樂耕耘》成為最高價作品,成交價為2.668億元。此外,秋拍名家名品首次出現大量流拍現象,其中徐悲鴻《雙駿》、張大千《東丹王人馬圖》、傅抱石《松菊思余》、齊白石《柏屋圖》、《清風君子》等作品事前都被業界寄予厚望,估價均在千萬元以上,卻相繼遭遇流拍。
      各個拍賣行的成交總額也說明了秋季拍賣有些“冷”。閻焰表示:“秋拍中的保利,最終成交49.2億元,縮水約12個億;嘉德38.58億元,成交額少了14億,縮水近三成。這兩家國內數一數二的拍賣公司,成交方面所劇減的都超10億元,說明了什麼?我個人認為,這至少說明藝術品市場在受經濟環境制約,這個市場和其他市場有連帶關係。”
      閻焰認為,秋拍不能用寒冬來解釋,只是價值的真實回歸和理性調整。他指出,首先,秋拍的人氣並不弱,例如設在北京農業展覽館的保利預展展廳,面積有1萬多平方米,但看預展的人非常多,人氣旺成為預展的主要特色;其次,在拍賣現場舉牌的人慎重了許多,他們不是一味地叫高價,一味地“志在必得”,因為鬧不好,東西會砸在自己手裏,未來的走勢還不明朗,搞不好要虧錢,因而舉牌者相當自律;再次,拍賣現場的陌生面孔少了許多,“年初的春拍上,一下子來了那麼多陌生人,這些人已經不在了,資金是不是也就不在了呢?值得研究。”

      2011年藝術品拍賣之最
      最貴的齊白石作品:4.255億元
      在嘉德春拍中,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創近現代書畫拍賣世界紀錄,也成為迄今最貴的齊白石作品。
      最貴的徐悲鴻作品:2.668億元
      保利秋拍,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圖》以2.668億元成交,刷新徐悲鴻作品賣成交,刷新徐悲鴻作品拍賣成交價世界紀錄。
      最貴的博抱石作品:2.3億元
      在北京瀚海秋拍中,傅抱石《毛澤東詩意冊》以2.3億元成交,創下其個人書畫作品拍賣新紀錄
      最貴的吳冠中作品:1.495億元
      在北京藝融秋擳,吳冠中《長江萬里圖》以1.495億元成交,締造了吳冠中個人拍世界紀錄,也刷新了華人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
      最貴的陳逸飛作品:8165萬元
      在嘉德春拍中,陳逸飛《山地風》以8165億元創當時中國油畫拍賣世界紀錄。
      最貴的皇帝大印:1.61億元
      在保利秋拍中,一件清乾隆六十年的白玉題詩“太上皇帝”圓璽和白玉拍賣世界紀錄。
      最貴的明代瓷器:1.68億港元
      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以1.68億港元高價成交,刷新了明代瓷器拍賣世界紀錄。
      最貴的古書:4830萬元
      在嘉德春拍中,元抄本《兩漢策要十二卷》以4830萬元人民幣創出中國古籍拍世界紀錄。

      市場縮水 理性看待
      中國藝術品秋季拍賣已相繼落幕,成交“縮水”明顯,業內人士甚至預計明年藝術品拍賣市場起碼有40%的市場份額下降,未來兩年拍賣公司會陷入苦戰。《光明日報》撰文指出,應理性看待藝術品市場縮水。
      文章指出,如今,原本只是作為個人生活余興的收藏,因為聯手了“拍賣”,正從一種小眾的“純藝術”愛好變為廣受追捧的投資管道,不少收藏者都希望通過收藏名畫、古董“發家致富”,這讓很多藝術品的標價已遠遠超過其本身應有的價值。殊不知,如此一哄而上的收藏投資會讓藝術品升值的空間早早被透支干淨,最後讓更多藏家承擔價格回落的風險。
      即使有風險,但因生活水準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還是投身於收藏市場。於是,我們就看到,在一個“全民收藏”的環境裏,藝術品拍賣市場不堪其亂,虛假鑑定、聯手做局、贗品氾濫的現象並不鮮見。有媒體就披露,一張假郵票被所謂的專家估價達250萬元。更何況目前大部分拍賣行都不負責拍品的真偽,買家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如在拍賣行購得贗品也只有自認倒楣。
      在此背景下看待時下收藏拍賣會不斷縮水的現象,事實上它並非壞事。之前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瘋狂中有太多的不理性因素,收藏者懷揣各種心態進入這個市場,由於規則和監管的缺失,收藏拍賣就容易成為一個欺詐盛行的混亂市場。這樣的市場環境,無論是對藏家還是市場本身都有百害而無一利。
      藝術品拍賣如今“縮水”,是因為部分收藏者已逐漸認識到收藏的真正價值:收藏品是歷史的、文物的載體,有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經濟價值是依附在前三項價值之上的。在關注收藏品經濟價值的同時,通過鑽研收藏品的藝術價值,提升自己的鑑定技術和鑒賞水準,這才應該是收藏者們在藝術收藏拍賣領域獲得的收穫。可以說,收藏者們對收藏價值認識的理性回歸,在一定程度上“自淨”了藝術品拍賣市場。
面對當下市場環境的變化,收藏者們應靜下心來以誠信平和的心態參與收藏品拍賣,而相關機構更應以藝術品拍賣市場“縮水”為契機,進一步細化市場管理,堵塞投機漏洞,維護買賣雙方的切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