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周恩來“大躍進”中受冷落
( 2011-12-16 )



周恩來

      周恩來不是“大躍進”中的得志者,卻是“大躍進”之後的救火者。他在這場熱鬧非凡的大運動中,一直捱毛澤東的批評,這是他漫長的政治生挨裏少有的長時間的失意。
      早在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有一年就要完成,冒進的苗頭開始顯露出來的時候,周恩來就發現經濟建設速度過快,突飛猛進的背後似乎預告某種災禍,驚人上漲的數字不一定是個好預兆。他開始考察、思考,進而感到不安。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國務院開始研究設計第二個五年計劃,周恩來和分管經濟工作的陳雲一同磋商,提出控制建設速度,適當壓縮基本建設規模,保證重點,提防腦子過熱的觀點。當周恩來把這個報告提交最高國務會議上討論時,毛澤東說話了:“勁可鼓不可泄,應當鼓舞士氣。合作化一搞,有人叫得不得了,說搞多了,要砍掉10萬個。經濟工作有進有退,主要還應該是進。”這話的含意非常明白,叫周恩來不要保守,不要反冒進。為此,周恩來寫了檢查。
      不久,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會議,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和長遠規劃。
      在會上,毛澤東面對“大好形勢”,又一次批評了1956年的反冒進,重提周恩來想壓縮基本建設計劃的往事。這次他的不滿是顯而易見的,毛澤東點名批評了周恩來,而且十分嚴厲。周恩來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但他心裏非常清楚,時間一到,滾燙的鋼水會立即凝聚成冰冷而沉重的負擔,然後壓在中國人的身上,因為自然規律是無情的。一向顧全大局的周恩來,又一次把自己違心的檢查送給了毛澤東。
      從1957年起,神州大地開始發生政治大“地震”,中共竟把50多萬人打成“右派”。到1958年,一曲共產主義“狂想曲”,把普遍受苦受窮的中國人都鼓動了起來,夢想早日走進糧食成山、食油成河、鈔票作廢的“神仙樂園”。一個比一個大的“衛星”從土疙瘩裏升上了天。毛澤東看到這一個個激動人心的“衛星”,由衷地高興。他多麼希望他的人民幸福富裕,一夜之間擺脫貧窮走進共產主義!“浮誇風”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把毛澤東和其他中共領導人的目光緊緊吸在“衛星”的表層。
      在中南海的肯定和讚許聲中,一系列的“大”出現了:大辦農業、大辦水利、大辦養豬、大辦食堂……好像沒有一個“大”字打頭,就沒有時代特色。
      到了1959年,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批評“大躍進”時,毛澤東趁機把周恩來架了起來,使他無法回到以前的觀點上。毛澤東在會上說:“我在南寧會議、成都會議、黨代大會上講過,1956年、1957年的動搖,不戴高帽子,講成思想方法問題。如果講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反過來講,那時的反冒進,就是資產階級的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泄氣性、悲觀性。這些同志和右派不同,他們也搞社會主義,不過是沒有經驗,一有風吹草動就站不住腳,就反冒進。那次反冒進的人,這次站住了。如恩來同志勁很大,受過那次教訓,相信陳雲同志也會站住腳的。恰恰是那次批評恩來同志他們的那一部分人,這次不講冒進了,可是卻有反冒進的味道。”
      對周恩來的批評因為出現了彭德懷事件而轉移了目標。但是,周恩來心裏受壓抑的滋味是不好受的。整整三年,他都被視為落後於時代的保守派。
      沒有多久,“大躍進”不僅沒有把農民們帶進“共產主義天堂”,負面效應反而像“兵敗如山倒”似地滾滾湧來。宣傳家們描繪的“共產主義”前景突然不見了,外債、飢餓像瘟疫一樣在全國蔓延,這時,毛澤東才停止了對周恩來等“保守派”的批評。文: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