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一口道盡千年事” 被譽“戲曲活化石” 入選“非遺” 皮影爭輝
( 2011-12-16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宣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此可以預見,隨皮影藝術漸漸退出演出舞台,其在收藏市場上將越來越受到藏家追捧。據稱,皮影珍品如今價值數萬元(人民幣,下同)。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統稱,皮影藝術屬於綜合性民間藝術,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舞台、表演於一體,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然而,隨皮影藝術在文革時期遭遇劫難以及近代電影、電視的發展和排擠,皮影戲漸漸退出了演出舞台並大量流失。但在收藏市場上,皮影這一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卻越來越受到中外藏家的青睞,海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以藏有中國皮影為榮。
      據介紹,近幾年關注皮影收藏的人越來越多,這一收藏市場正不斷擴大,皮影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近十年來,一般皮影的價格已升值幾十倍,精品甚升值數百倍。例如2003年一個普通清代的皮影的人頭價格為200元到500元,現在已漲到超過1000元,精品甚至漲到數千元,7年時間至少上漲10倍以上;一個宮殿造型的明代皮影單品在2003年大概為1萬到2萬元,現在也可賣到近10萬元,上漲超過5倍。在一些拍賣會、博覽會上,高價皮影也屢見不鮮,一套清朝時期的《西遊記》皮影價格近10萬元。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館長江國慶2003年3月創作的長23米、寬1.2米的皮影《清明上河圖》,在2004年上海美術館舉行的展覽上估價800萬元。
      據業內人士介紹,由於存世量漸少,精品老皮影投資價值正一步步凸現,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節的古舊大幅皮影,有布景、人物、傢具、樹木等場地和可表演的完整皮影的增值空間最大。江國慶則稱,現在真正能製作出精品皮影的老藝人已很少,達到一級水準的大師不過寥寥十數人而已,所以現代的精品新皮影也具有很高的升值空間。

      “身價”全在細微處
      ●細節一:質料
      製作皮影的材料為獸皮,包括驢皮、牛皮、豬皮等。其中驢皮最好,牛皮皮、羊皮次之,因為驢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雕刻起來不“闖手”,且“站色”、“站線”性能較好,還能防水、防腐、防蠹。
      ●細節二:工藝
      製作皮影通常有選皮、漿皮、下料、畫稿、描樣、鏤刻、敷彩、熨平、罩漆、縫接等20多道工序。各地皮影有各自色,如唐山皮影中人物造型優美,雕鏤精細,玲瓏剔透,融合弓剪紙和年畫藝術特點;隴東皮影造型俊俏大方,鏤刻細流暢,重視圖案裝飾效果;山西皮影則嚴謹規範。
      ●細節三:套相
      收藏皮影也講品相和套件。一般來講,單件皮影沒月成套的皮影收藏價值高值空間大。
      ●細節四:時段
      目前民間和市場上的皮影製品絕大部分為明清以後的,時間越久遠皮影其收藏價值越高,升值空間越大。另外,名家製作的皮影較為珍貴,比同期非名家製作的皮影價格高出一倍左右。
      資料來源:《北京商報》

      剪紙投影 醫好皇帝相思病
      皮影的歷史源遠流長,據稱“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也就是距今2000多年前即有皮影戲了。
      相傳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想她想出了病。宮中有個叫少翁的人投其所好,用素紙剪成李氏人形,將紙放在燈前投影到帷幕上,武帝看後,似見到李氏一樣,病漸好。這便是皮影戲的雛形,後來發展成為皮製,再配上音樂、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戲。
      不過,由於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各自的皮影戲,因此關於皮影戲的傳說也大不同。例如陝西民間有個傳說稱,西漢時漢文帝劉恒的幼兒由一位宮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鬧不止,聰明的宮女便用梧桐樹葉剪成人形,借紗窗的陽光,一面用手舞動梧桐葉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馬上轉哭為笑。這便成為皮影戲的雛形。到了宋代,皮影戲已相當繁榮,有詠影戲詩寫道:“三尺生絹做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而在明清時期,皮影戲相當興旺,尤其是清代皮影戲遍及中國。

      走出國門 獲譽“電影始祖”
      皮影戲是中國走出國門、闖入世界最早的戲劇藝術,而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都起過先導作用。
      據有關記載,13世紀中葉,元代軍隊遠征波斯、阿拉伯地區和歐洲,就將皮影傳到了中東地區。而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也撒下了中華皮影的種子。皮影戲自13世紀先後傳入亞歐各國到現在,一直受到外國人的喜愛。早在1781年,德國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戲來慶賀他的生日,使得賓客驚喜不已。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設有專門的研究院和博物館,其中德國盧貝克木偶博物館就收藏了大量中國皮影。
      中國皮影藝術在海外引起高度關注,其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觀賞的幕影藝術,海外學者公認中國皮影戲是近代發明電影的先行,法國史學家薩杜爾更稱它為“世界電影的始祖”。

      為集精品 險些喪命
      年逾六旬的湖北仙桃市鄭場鎮皮影收藏愛好者鄭先忠原是鄉鎮文化站站長,從1996年起開始在工作之余收藏皮影,2004年退休後更把收藏民間皮影製品當成事業,7年來先後行程13萬多公里,深入湖北及湖南、河北、河南、陝西、甘肅等10省120多個縣市的千余村莊,收購皮影及雜件2萬多件,現存精品5000多件,裝滿18口大木箱。
      鄭先忠的藏品以牛皮類居多,也有羊、驢、馬、豬、犛牛等皮質及紙、鐵、塑膠質地的,另有龍車花轎、飛禽走獸、亭台樓閣、皇宮金殿等系列“襯景”。《湖北日報》報道,由於年代久遠,其藏品件件呈黝黑色,但雕功流暢精妙,造型或誇張幽默,或純樸粗獷,或細膩浪漫,令人歎為觀止。
      為收藏質地上乘、品相優異的古老皮影,鄭先忠吃盡了苦頭。2006年4月,他租騎摩托車到一山寨收購皮影,途中突發心肌梗塞,幸虧一藏友聞訊及時營救,經緊急施行心臟搭橋手術才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