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到底誰的教育方法好?
( 2011-12-09 )



      中國移民多數都相信加拿大的教育比中國的好。其實,這話不是很準確。雖然有“中國的教育”這個概念,但沒有“加拿大教育”這樣的東西,因為在加拿大教育是各省的責任,不歸聯邦管。
      這個我們雖然都知道,但是,在習慣上我們仍然喜歡籠統地稱自己所在的加拿大省份的教育為“加拿大教育”。那麼,嚴格一點講,在本省“加拿大的教育比中國的好”這個說法就應該是“BC省的教育比中國的好”。這句話似乎也是人人接受的事實。
      其實恰恰相反,各種實際言行證明中國移民多數都相信中國的教育方式比加拿大的(BC省的)優越。他們的這種堅持,反映了文化、社會,和歷史對教育的深刻影響。
      移民很多都是為了下一代,對下一代的教育孰優孰劣,早在移民之前就應有不容置疑的定論,可是有多少人在移民前有資源作有根據的決定?現在只好在面對現實時,認真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對教育的定義與西人不同。在中文裏,教形聲,字從(pu),從孝,孝亦聲。“孝”義為“全天在家侍奉父母”,轉義為“全脫產”。“”指“執行”、“力促”。“孝”與“”聯合起來表示“全天聽命于老師”。
      這就意味教育對教學雙方都是全職工作,教授者指導,受教者執行。受教者事師如父,即對待師長如父母。與此不同的是“教育”一詞在現代英語,法語和德語中都以拉丁文“educare”為源。“educere”是由首碼“e”與詞根“ducare”合成的。首碼“e”有“出”的意思,而詞根“ducare”則為“引導”,二者合起來就是“引出”,意思就是採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就潛藏於人身上的東西引導出來,從一種潛質轉變為現實。
      這裏的重大不同在於我們重視的是灌輸,是智者傳遞智慧;而西人重視的是開發,是學者體會並掌握道理、知識和技巧。柏拉圖的話看來正是現代西方教育所實踐的:“什麼是教育?教育是為了以後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從而高尚地行動。”“我們可以斷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他們可以把知識裝進空無所有的心靈裏,仿佛他們可以把視覺裝進盲者的眼裏”,教育乃是“心靈的轉向”。
 很顯然,與此相反,中國家長買的是中文“教”字。他們期望的學校是那種把孩子管起來的全天甚至“全托”機構。很多中國移民對本地教育的第一抱怨是這裏的學校不管孩子。顯然他們對那種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就要把他們培育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的概念戀戀不捨。
      新移民家長期望學校能約束學生,給他們提出嚴格的行為準則,並強迫他們去做正確的、有益於身心智的事。這種期望很顯然就是對B.C.省的教育理念的不理解或者不認可。本省,B.C.的公立學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成為獨立思想行動的個人。學校不是知識,智慧,技巧和道德的唯一權威。它只是像一個自由社會裏任何一個專業一樣,是一種服務,一項選擇。它只能引導願意走的,催化願意變的,教導願意學的。
      走什麼道路,做什麼改變,學或者不學,決定在個人,責任在個人。在學校裏學到學不到東西都看學生的。學校無權,無責,無能干涉。
      此時,中國移民家長震驚地意識到,這裏的學校把小孩子太當回事了。如此說來BC省的學校豈不是把很多的責任推給了在中國移民家長看來根本不勝任的小孩子嗎?。
      “小孩子,你就得管他。哪能讓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某些家長的口頭禪。他們不太相信孩子會知道自己的天賦,能力,知道自己要什麼,將來想要做什麼。即使有的孩子確實比較沉迷於漫畫、電玩、籃球、音樂、警察、武器等,難道就一定要鼓勵他們一輩子去追求這種兒時的夢嗎?畢竟我們家長中有多少小時候想當宇航員的確實當了宇航員?“警察?我看不要了吧?多危險呢。”有的家長一定會對有此夢想的孩子潑這一盆涼水。
      總之,大多數移民家長比較喜歡大人拿主意的教育體系。
      那麼,到底是哪一種教育好呢?“灌輸”就那麼要不得嗎?至少如果跟對了老師,灌輸還省時間呢。“引導”聽起來不賴,但是怎麼實踐中看起來像放任自流呢?到底誰的教育更好呢?

      圓德英文學院阿木老師供稿
      電話:604-505-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