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要求嚴格製作複雜 文化和藝術價值高 十年價漲十倍 唐卡爭艷
( 2011-12-09 )



2002年以3277萬港元拍出的“明永樂刺繡紅夜摩唐卡”是迄今最貴的唐卡。

藏傳佛教藝術品的收藏近年來逐漸得到海內外藏家的認識和關注,其中頗有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唐卡收藏更是不斷升溫。據市場人士介紹,唐卡的收藏價格近10年來翻了將近10倍。

      自2006年唐卡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唐卡收藏市場便逐步升溫熱起來。以《熱貢唐卡》一書著稱的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尕藏才旦指出,過去大家都窮,唐卡創作主要動力是虔誠的信仰,也是功德,不是買賣,寺院給多少錢就拿多少,無法致富,只夠養家糊口;1980年代起,唐卡創作轉向謀生,1990年代政府鼓勵唐卡脫貧致富,迄今空前繁榮。
      大師級藝人更登目前正在塔爾寺以透視畫法創作《雪域高原天路》。《南方周末》引述他的話指出,少年時代一幅好唐卡才幾百元,10年前也就3000元左右,現在價格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元。《金融投資報》則引述四川一位長期收藏唐卡的謝姓畫家稱,“我在1990年代末期買的一些唐卡,當時售價大概在200元左右,現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還有幾件精品,前陣子有人願意出十幾萬來購買,短短20年,價格翻了幾十番。”
      唐卡價飆,主要在於唐卡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其藝術價值從其製作複雜就可體現出來。尕藏才旦表示,製作唐卡要求嚴格,一尊觀音菩薩有30個顯著特征、80個極其微小特征,“一百多樣搞好了,一樣失誤,這幅唐卡就殘了。”遠從北京來學藝的羅丹也說:“唐卡貴,不在於用金子,而是畫師把命給唐卡了。”
      近年來,隨唐卡收藏不斷升溫,明清唐卡也頻繁出現於拍賣市場。例如在2002年12月,一幅“清普賢菩薩像唐卡”以5.5萬元成交,是當年唐卡拍賣的最高紀錄;2004年,在北京拍出的“清初五鳳圖唐卡”(5件),成交價達17.6萬元;2005年,“清御製刺繡釋迦牟尼及二弟子唐卡”成交價為82.5萬元,而一幅明初的“打籽繡岩傳甘露漩明王”則以137.5萬元成交,使得該唐卡在短短3年時間裏價格漲了20多倍;2006年,清乾隆“蓮花大師唐卡”成交價為102.3萬元;2007年,清“世親大師唐卡”拍出了89.6萬元的價格……至於迄今最貴的唐卡,則是2002年香港佳士得以3277萬港元拍出的一幅“明永樂刺繡紅夜摩唐卡”。該唐卡曾在1994年於紐約拍賣會上亮相,成交價為100萬美元,意味8年間內增值3倍以上。
      據瞭解,目前唐卡消費主力不再是寺院、信眾、歐洲與港台,而是大陸新貴,企業界會請招財進寶的“黃財神”,官員則請象征權力和智慧的文殊菩薩,最近更有女大亨訂做用她的臉造型的度母唐卡畫。
      儘管近十年來唐卡升值10倍,收藏家卻普遍認為“還遠沒到合理價位”,因與當前中國書畫動輒億元相比,唐卡距離“一億元時代”還很遠。
      據介紹,現在流傳在市面上的明朝以前的唐卡存世量較少,主要以清朝唐卡為主,而這些唐卡的收藏價值良莠不齊,藏家最好選擇清宮御製或收藏的唐卡,因為宮廷所藏唐卡大多是班禪和達賴敬獻給皇上的珍品,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另外,一些題材比較特殊或稀少的唐卡也很值得收藏。多位長期從事唐卡收藏的藏家則稱,“當代唐卡收藏也很值得關注。”

      西藏藝術奇葩 歷史逾千年
      唐卡是一種刺繡或繪畫在布、綢或紙上,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彩色卷軸畫,是藏族文化藝術的珍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宗教色彩。因其色彩亮麗、寶像莊嚴具有高度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唐卡被稱為西藏佛教藝術的一朵奇葩。
      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公元617-846年),因此其歷史已有1300年多年。由於藏族人為了繪製一幅唐卡供奉,可以傾其所有,因而唐卡繪製材料十分講究。繪製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顏料,用這些顏料繪製的唐卡經歷幾百上千年後,畫面仍金碧輝煌,燦爛如新。
      唐卡的內容大都以表現宗教文化為主,純宗教內容的唐卡佔了唐卡總數的80%左右,有表現佛、菩薩、羅漢、護法神、佛教建築、宗教故事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還包括了藏族傳說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醫學、天文、歷算、文學、詩歌、戲劇、美術、民間傳說故事等。

      傳承民族文化 一家都是畫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10月審議批准了76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熱貢藝術”名列其中,使得熱貢這一孕育700年熱貢藝術的熱土被世界所認識。熱貢唐卡正是熱貢藝術的一朵奇葩,在當地有“戶戶有畫師,人人能做畫”的美譽。
      現年48歲的青海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桑鬥合住在熱貢的一個小村子裏,他的農家小院坐落於一座藏族傳統寺廟旁。步入庭院,建築具有典型的藏族風格,院子雖不大,但“五臟俱全”,正中為佛堂,兩側為起居室及畫室。院內,一個十余歲的藏族少年盤腿而作,低頭照圖紙為一幅唐卡勾勒草圖;旁邊,一唐卡畫匠正用工筆精細勾勒一張絕美、色彩豔麗、線條頗具節奏感、立體感的佛像。他們中間是一名盤發女子,在遮光幕簾後一幅已勾畫過的草圖邊上用彩筆耐心上色。
      中新網報道,唐卡這門獨特的藝術傳統向來傳男不傳女,對此,桑鬥合介紹說,這是他的女兒多傑卓瑪(上圖),13歲開始跟他學習唐卡技藝,是第一位女性唐卡畫師,現在已能獨立作畫。而自己有4個子女,都學習了這門傳統民族工藝美術。在他看來,女兒從事這門工藝有一定的優勢,即女性的細膩。而如今25歲的女兒,其作品已獲眾多買家青睞,甚至比父親還受歡迎。
      這還不算,桑鬥合掏出手機翻出相冊,螢幕畫面是年僅3歲的外孫丹增多傑有模有樣坐在小凳子上,拿畫筆在畫布上“描”唐卡。然後,他指遠處正在作畫的藏族男子介紹說,那是他的女婿。
      桑鬥合透露,自己從事唐卡藝術已40余年,小時候全靠自學走上藝術之路,到1978年,15歲的他跟隨老師學藝,透過多年的琢磨和畫工磨練,如今其作品已很有名氣。他已從村裏招收了30多名徒弟,打算一直將這門獨特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被問及每年的唐卡產量為多少,桑鬥合答曰:三幅。他說,有的唐卡,他製作了兩年時間。



唐卡製作十分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