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境外熱錢出逃 人民幣五連跌
( 2011-12-09 )



      歐債危機越演越烈,美元再次發揮避險工具的效果,逆市走強。但反觀人民幣,至6日止兌美元已連續第五個交易日觸及下限,為三年來首見。而同日中國央行公布數據顯示,央行月度外匯佔款余額近八年來出現首次下降。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投資者唱衰中國經濟,境外熱錢紛紛撤離所致。
      由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日只能在中間價的上下0.5%範圍內波動,因此一旦觸及下限便可視為“跌停”。自11月30日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連續五日觸及交易區間下限,而上一次出現類似情況還是在2008年12月初,當時人民幣匯率曾連續四天觸及“跌停”。
     《21世紀經濟報道》稱,從11月30日至12月6日,央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從6.3482上升到6.3334,其間僅有一天中間價下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在這五個交易日的盤中都觸及跌停,跌停價從6.3799一路下行到6.3651。


      中國央行圖“維穩” 市場不買賬
      市場對央行“維穩”意圖並不買賬,從人民幣中間價和盤中走勢的悖逆可見一斑。“自從9月底以來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後,金融機構都不願賣外匯而願意持有外匯,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低。而央行為了維穩匯率,即使在人民幣盤中價前一交易日觸及跌停的情況下,後一交易日還將中間價定得較高,自然導致金融機構更願意買入外匯,人民幣匯率屢次觸及跌停也就不足為奇。”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說。
      在此背景下,央行6日公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新增的10月資料顯示,央行10月累計外匯佔款余額為23.29萬億元,比9月余額減少了893.4億元。《南方都市報》報道,這是近八年來,央行外匯佔款月度余額首次出現下降,遠遠超過之前公布的所有金融機構外匯佔款下降規模。
      中央銀行外匯佔款是指中央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中收購外匯所形成的人民幣投放。近年來,外匯佔款已經成為央行投放貨幣的主要管道,一直呈現淨增長的勢頭。只有在2003年12月出現過負增長,淨減少了1450億元。
      趙慶明認為,央行外匯佔款減少額與所有金融機構外匯佔款減少額中間的600多億元差額主要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增持,這種行為可以理解。“在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會更願意持有外匯,央行口徑的外匯佔款可能會減少而全口徑的外匯佔款會增加或者減少得比較少。”
      10月的央行外匯佔款資料顯示,伴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減弱,以往跨境資本持續流入的趨勢正發生改變,甚至短期內出現了流出。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11月PM I指數回落至50%以下,表明中國經濟已經轉向收縮的局面。以前看好中國經濟的投資者做空人民幣,做空中國概念股,去尋求新的投資點,導致熱錢大舉從中國撤出。”


      加息減息空間均有限
      不同口徑外匯佔款變動的差異表明“熱錢”形勢複雜,而不管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外匯佔款下降,都會給中國國內流動性的變化以及宏觀貨幣政策調整帶來重大影響。
      央行6日在公開市場招標發行的500億元人民幣一年期央票發行價96.63元,對應收益率連續第三周持平於3.4875%。而此前由於二級市場收益率更低,加之近期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出貨幣政策寬鬆的信號,市場曾廣泛預期一年期央票發行利率會有所下調。
      “央票發行利率沒動說明短期內不會減息,央行還是偏謹慎。”一國有大行交易員說。
      在資本可能加速逃離中國的背景下,分析人士認為,不管是加息還是減息的空間都有限。“預計11月CPI漲幅繼續回落,未來物價逐步、緩慢回落的趨勢進一步明朗;再考慮到小企業正面臨經營困難,加息會進一步抬高其融資成本,未來一段時間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尚未到用減息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時機。”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