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崇拜的學校培養不出公民
( 2011-12-09 )
圖為成都19名“尖子生”中的文科班第一名(站立者)在晚宴上交流成功經驗。
著名學者資中筠說:“中國現在最缺的是公民教育,教育孩子什麼是權利和義務,以及如何運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權利。”近日媒體報道的兩起教育事件充分說明了公民教育何其匱乏:
一是,11月23日下午兩點,福建古田縣兩百多名小學生被暫停上課,身校服站在縣政府大院內的道路兩旁,夾道等待前來開會的領導;二是,23日晚,成都一所中學從4000余名學生中遴選出了19名“尖子生”享受“最優待遇”——和校長一同共進晚餐。“入圍標準”是看剛剛舉行的期中考試成績,宴席由學校統一買單。
如果說“領導駕到、學生夾道”,凸顯了學校把學生當做媚權工具;那麼尖子生獲准與校長共進晚餐,傳遞的資訊則是,這名校長把自己具化為權力的象征,學生成績好才有被其接見的資格。
兩者的共性是,學校都不懂得何謂公民教育,更不要說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權利意識了。有個細節頗堪玩味,晚宴上,有的學生甚至激動得哭了起來。這種人格的自我貶抑,恰恰反證了教育的失敗。
正是由於缺乏公民意識,面對學校要求夾道歡迎領導的違規之舉,沒有學生想起來抗拒,當然也不敢違抗;正是由於缺乏公民意識,就意識不到學生和校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一旦被校長接見或者與校長共進午餐,就受寵若驚,更不要說去質疑校長公款款待19名尖子生是多麼不合理了。
甚至可以推斷,當領導的豪華座駕徐徐駛來,夾道的學生也許會有一種很羡慕、很嚮往的感覺,當領導多好、有權力多麼美好,可以被人擁簇,可以享受帝王般的威儀;同樣的道理是,那些受寵若驚的尖子生,在與校長碰杯的過程中(學生本來就不能喝酒),或許也產生了權力的迷醉之感。
只要有權力崇拜,就不可能有獨立人格;只要學生沒有獨立人格,就不能說教育成功。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了聽話的好學生,也不是只看成績,成績好就是尖子生,尖子生就是全部。更不是培養奴才,讓學生對權力畢恭畢敬,對官僚唯唯諾諾。
學者周永坤比較中西教育發現,起碼從孔夫子開始,中國的教育就是以“塑造”人為目的的,所謂塑造人,就是將人塑造成統治者“順手”的工具,將人變成順民甚至奴才。西方教育的目的則是開發人的自由創造的本性,培養公民。比如,法國人有一句話,“教育應以健全的公民教育為目的,具有獨立性,崇尚自由而多元,它除了依附獨立、個性、自由之外,不再依附於其他的東西。”應該說,這種判斷未必完全契合實情,但中國的不少學校確實缺乏公民教育。
“沒有健康的人格,便沒有優秀的人才”,多年以來有識之士一直呼籲公民教育,不少地方也在推行公民教育,但現在看來公民教育任重道遠。如果老師缺乏獨立人格,如果校長官僚化,如果教育主管部門缺乏推行公民教育的制度設計,我們的學生就難以接受到真正的公民教育,成為合格公民更是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