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去丹巴邂逅一段艷遇
( 2011-12-02 )



丹巴素有“大渡河畔第一城”的美譽。

走進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就恍然走入一個童話世界。滾滾奔騰的大渡河,將兩山間沖出深邃峽谷,河谷內小道婉轉,綠樹成蔭,溪流涓涓,鳥啾鶯啼。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時常可見當地人在山谷邊的溫泉中洗浴嬉戲。更令人嚮往的是丹巴有個美人谷,谷內美女如雲。因此,嚮往丹巴的人不僅嚮往當地的風景,更希望能邂逅一段艷遇。

      在丹巴有一個古老傳說,很多年以前,一隻鳳凰飛到墨爾多神山,落地後化作千萬美麗迷人的少女,於是丹巴便成了美女雲集之地。
      近些年,來往丹巴的遊客都會向外界傳達一個信息,丹巴這裏有個美人谷,谷內美女如雲。消息一放出,丹巴更加熱鬧了,越來越多的人不斷湧向丹巴欲尋這一聖地,一睹群美芳容,從甲居到中路再到巴底,這一路上都留下了考證的印跡。
      在大都市里,整形美容被推廣得神乎其神,丹巴美女的芳容卻是不加一絲人工雕琢,她們的共同特點是輪廓明顯,鼻樑高挺,黑黑的眼眸裏明亮純潔,嘴唇厚而紅潤;因為姑娘們時常勞動,所以稍加梳洗,便氣韻畢現,曲線天成,天生的冰肌玉膚含煙凝碧;瘦長而豐腴的體態婉轉有致,勞動的打磨沒有使其粗糙、變形,反而更加增加了健美的必備要素。
      從上個世紀開始,丹巴便形成了選美的風俗,欲將美人谷的典故向外界推出,每次選美要選出金花一名,銀花兩名,石榴花三名,獲獎的美人作為丹巴向外界宣傳的代表。選美會通過嘉絨傳統舞蹈——鍋莊舞來表現,丹巴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史書更有“夷穀每逢喜慶,輒跳歌莊”的記述。所謂鍋莊,實際上與“鍋”與“莊”均無關係,“鍋莊”藏語就是“圈”的意思,表演時無樂器伴奏,場地一般選在鍋莊房或院壩,男女雙方各為一隊,排成圓形,面向中央,圍圈攜手共舞,具節奏感的踏足聲成為舞蹈的伴樂。領隊的男頭領應為德高望眾、能歌善舞的長輩,隨舞蹈節奏的加快,氣氛將由肅穆轉而奔放,歌與舞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男女兩隊圍繞中心反復旋轉,這時的舞場變成了彩色漩渦,呈現吉祥如意的造型,長袖翻飛之處,女子男兒豪邁而粗獷的藏區性格將一覽無遺。
      丹巴農曆的三月二十日春意盎然,桃紅柳綠,是廟會最熱鬧的日子,這一天女人們的打扮是一年裏最豪華的,據說需要兩天的時間才能做到。年滿13歲的女子則是第一次參加廟會,同時也要參加屬於她們的成人禮。
      這些未婚的女孩子們兩天前就被家人帶到寺廟裏的私家經堂進行換裝打扮,這個過程尤其複雜,首先要辮滿一頭的小辮子,將這幾十根的小辮子纏到一根一尺二寸長的木棒上,與頭部形成十字形的花樣,並用金銀線紮緊,前額佩戴各種珍貴的珠寶。這個時候也是各家亮家底和比富有的時候,姑娘們的裝束成為其衡量的標準。這些未婚女子要在今後每年的廟會上都這樣打扮,直到結婚。

      大渡河畔 “千碉之國”
      丹巴,藏語意為“巖石上的城市”,坐落在大渡河邊,又被稱之為“大渡河畔第一城”。
      大渡河上游兩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處聳立無數的古碉建築,據說在鼎盛時期,碉樓不下3000座,一個大的村寨即有百余座。難怪被稱之為“千碉之國”。試想當初在河谷兩岸,密密麻麻林立的碉群是何等壯觀!如今站在大渡河岸遠觀,依舊能感受到梭坡古碉群的氣勢,山坡上碉群錯落有致,略略一數也有好幾十座。
      丹巴的碉樓建築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之分。高度以10米、20米逐漸發展到30米、35米。碉樓功能較多,建於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關卡等地的稱“軍事防禦碉”;專門為土司守備而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於鎮魔的八角碉叫“風水碉”,此處,還有警碉、界碉、房中碉等等。據藏文經書記載,在方圓數百公里的嘉絨藏區僅有三座13角碉,丹巴境內就有兩座,至今它們仍挺立在藏寨碉樓之間,氣勢雄偉,堅如磐石,雖經歷千年風雨洗禮卻神態依然。碉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山石、泥、麻筋、木頭等。麻筋由紅麻桿或青稞桿、麥秸稈製成,將麻桿砍成寸段,捶絨即成麻筋,和在泥中,粘性很強。
      碉樓由上下左右大小石料組合,錯縫修砌,棱角分明,表面光潔,如刀砍斧劈。千百年來,古碉經受了戰爭和風雨的剝蝕,地震的考驗,卻巍然屹立,有的久已偏依而不倒,有的彎曲為弓而自成奇景,其建築藝術鬼斧神工,精妙絕倫。古碉的每一個角,每一塊石頭,每一鏟泥巴,都是藏族先民用血汗所鑄,同時也寫下了藏族建築史上光輝的一頁。
      而在著名的甲居藏寨,山中怪石嶙峋,遍地疊翠,人們將寨子依山勢而建,碉樓寨房,遍布整座大山,有的甚至佇立在懸崖邊。如何在如此險要的位置建造寨房,實令人驚歎。寨房頂端總有尖尖的四角,外緣則環繞黃、黑、白三種色帶,造型奇異,色彩絢麗。碉樓和寨房,本是兩類不同性質、不同風格建築,卻在時光流逝中,漸漸互相融合在一起,與綠樹交映更顯別致,像極了故事裏的童話小屋。

      嘉絨藏族 女王統治區
      丹巴有5000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同時也完整地保留了嘉絨藏族的生活習俗。丹巴縣城東北方的墨爾多神山是藏區四大神山之一,自古以來,人們把墨爾多神山周圍縱橫千里之地居住的部族稱為“嘉莫查瓦絨”。藏語中,“嘉莫”是指女王的意思,“查瓦絨”是河谷的意思,合起來表示女王統治的河谷地區,所以人們大膽的猜測這裏所指的女王就是那個古老的東女國。真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2005年,中國數字史學、藏學精英通過在丹巴縣中路鄉克格依村的考察,學術論證一致認定:西元八世紀末,東女國王室發生內亂,男人篡奪了王權,女王冒生命危險,攜帶舊僚巧妙逃離到金川,並在金川人的幫助下恢復了王室,東女國因此在金川復興,復興的東女國曾輝煌一時,但很快被歷史的長河淹沒,唯留下無數美女的根基,一代傳一代。
      據史籍記載,在南北朝至唐,青藏高原上有兩個以女性為中心的女權國家,西部的稱西女國,東部的稱東女國。早年看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女兒國不以為然,如今重看歷史竟也有此依據,藏學專家任新建所著的《西域黃金》指出,東女國地域中心在今四川丹巴一帶。在《舊唐書》中還記載東女國的服飾——王服青毛凌裙,下領衫,上批青袍,其袖委地,冬則羔裘,飾以紋錦,飾之以金。其記載與今丹巴一帶婦女裝束相似,至今丹巴藏族婦女的服飾不管多麼漂亮,多麼變化多端,其色彩基調仍以黑色為主,據說這也是延續了東女國宮廷習俗。
      在丹巴,男女戀愛所表現出:中路、梭坡鄉的“頂衫”、革什紮鄉的“搶頭帕”、巴底鄉的“爬牆子”等等都是古老的女國遺風。
      西元十一世紀,居住在四川西部的拓拔氏北遷建立了西夏王國,拓拔氏是党項的一支,丹巴嘉絨藏族與党項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也可以說丹巴嘉絨藏族與西夏族有密切的血緣關係。西元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國後,西夏大批皇親國戚、後宮妃嬪從甘肅逃亡至丹巴革什紮一帶,將美麗與富貴的血質注入這了一方膏腴之地。今年四至五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專門負責重建西夏文化的部門邀請丹巴縣派出西夏之後,三名美女應邀出訪,認祖歸宗,引起轟動,在賀蘭山南北傳為美談。
      “三千美女出丹巴”的說法的確不假,如今丹巴的美人們散布各處,展示自己的美麗,展示丹巴獨特的民族風情。你說究竟美人谷出自巴底,出自中路,還是出自甲居,恐怕都沒人會真正信服,其實美人谷還包含了丹巴的五條山脈,五條峽谷,秀美山水孕育了美麗的子民,今後你若要來到丹巴,可千萬別再問:“丹巴的美人谷究竟在哪裏?”



藏族演員在表演丹巴嘉絨鍋莊。

丹巴素有“千碉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