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饅頭、餃子、粽子與文化自尊
( 2011-11-25 )



      以探索和發現見長的西方人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發現真正的中國與中國文化,尤其是那些普通市民。這並沒什麼。人家本來就該一輩子安居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小城市,養自己的狗,種自己的花,冷眼看世界,看中國。目睹全世界的人,包括中國人擁擠到他家門前,贊空氣之新鮮,贊花朵之美麗。他們沒有必要瞭解與自己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的其他國家,以及那些國家的人。
      但是,對於那些在東西兩方都生活過的中國人來說,這無疑有些遺憾。看到洋人在奔忙中以漢堡為食,以可樂為飲,非牛排不晚餐,無火雞不過節,心中暗忖: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更好吃的?
      事實上,他們的大多數還就是沒有嘗過很多我們認為的好吃的。因為他們連這些好吃的東西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饅頭餃子和粽子就是例子。你試跟洋人說說饅頭和餃子,他們一定聽不懂的。你得說steamed bun,或Chinese dumpling。但是我們知道饅頭雖然像蒸過的小餐包,但它不是蒸過的小餐包。同樣餃子雖然是面皮包菜肉及其它,但它不是面皮裹乳酪肉塊的dumpling。“像”不等於“是”。我們總不能說鹿有些像馬,就說鹿就是馬,或馬就是鹿。
      饅頭餃子只是例子而已。中國文化中的璀璨瑰寶,旁人有眼不識泰山,卻有些一知半解的所謂中國人添亂。無知者不為過,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未知。我要用半磚去拍的是那些把包子翻譯成steamed bun,把餃子翻譯成Chinese dumpling,更可恨的是把粽子翻譯成sticky rice wrapped up in bamboo leaves的人。因為如果直譯這個中國人很珍惜的文化食品就成了“包在竹葉裏的粘粘的米”。這個譯法雖反映了翻譯的困難,因為英語的日常用語中,連糯米、粽葉的名稱也沒有;但同時也反映了有些會兩個英文的人身上存在的漠視自己文化形象的軟骨病。
      這不是言過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Chinese Kung fu就不說了,好像還有美國功夫似的。中國的春節,叫做Chinese New Year,農曆被叫做Chinese Calendar,十二屬相叫做Chinese Zodiac,殊不知春節不專屬中國人,農曆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日月星三合曆,十二屬相更是中國固有的東西。這樣翻譯的問題在於硬是要把自己文化中獨一無二的東西拿去與一個在文明程度上本來不發達的文化裏的概念類比。
  如果你不服氣我的文明程度論,容我聊舉一例。西方的星象學是迷信,中國的星象學則是天文學的一部分,其中確有無盡的瑰寶,不能類比。類比的結果是否定自己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的突出貢獻。這好比因為少年無知,智叟不得不把自己的經驗以少年懂得的經驗和語言去描述。但是結果不是少年擴大了知識,而是智叟反被認為與愚公或毛頭小子無異。為什麼不能老老實實地把這些獨特的概念叫做“CHUN JIE”“NONG LI”和“SHI ER SHU XIANG”呢?
      洋人的文化還仍然幼稚到連味覺還沒有充分開發的地步。難道不是嗎?中國人的飲食多以五味描述或代替。可是北美人的食品,尤其以零食為代表,不是甜,就是鹹,很少有人能欣賞其他口味的。再強調一下,食物與口味只是例子,說明各民族、不同文化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體驗。
      每一個民族不言而喻地應該堅持自己文化的優秀部分,盡可能地互相學習或分享其精華。而不應該削足適履,強行將自己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隨便冠以一個Chinese,強行納入一個沒有聽說這個經驗,沒有名字命名這個經驗的語言中。
      相反,應該向日本人學習,他們的餃子就叫gyoza 。你試在網上打這個字,它已是英文了。很顯然人家發現英文中沒有這個字,沒有這個概念,就懶得翻譯它。直接按自己的發音叫做gyoza。其他如豆腐按日本發音叫做tofu,海嘯就直接叫做tsunami的例子就無須一一列舉了,每個例子都代表日本人的文化自尊。
      其實沒有任何洋人要求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牽強附會地搞成西洋的東西。筆者在北京學習時碰到的西方人很驕傲地用普通話說“中國”“中國人”。是在西方的中國人應該將自己準確描述自己的文化的責任承擔起來。饅頭不是steamed bun,餃子不是Chinese dumpling,粽子不是sticky rice wrapped up in bamboo leaves。英語的學習者不可以是自己文化的摧殘者,而應該是自己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拋棄PEKING不用,將北京正名為Beijing是個很好的開頭,但什麼時候可以把China改稱中國呢?
      圓德英文學院阿木老師供稿
      電話:604-505-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