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扛鋤頭拿鐮刀淘古幣 最多收獲數十斤 金馬河灘上 村民忙挖“寶”
( 2011-11-25 )



近日,有上百村民在金馬河灘上挖古錢幣,收獲較多者挖了數十斤。

四川成都市溫江壽安鎮汪家灣社區和都江堰市柳街鎮戰洪村的上百名村民,近日陸續集中到了金馬河河灘,因為有消息稱河灘上挖出“寶貝”了。“寶貝”是古錢幣,上百村民拿著鋤頭、鐮刀、十字鍬,提著口袋在河灘上忙著挖掘,且多有收獲。

      住在金馬河邊上的柳街鎮戰洪村村民張貴學,連續幾天看到河灘上有人在翻找東西。他開始以為有人在抓“皮鞭蟲” (一種能吃的小蟲),但後來發現不對勁,“我看到4個人一直在那一片,如果抓蟲的話肯定會走,但他們在那裏好幾天了。”壽安鎮汪家灣社區85歲村民潘韻清則稱,十多天前他就看見有人在河灘上找東西,“人不多,就兩三個,當時好像聽說找到錢了。”
      河灘上發現古錢幣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來了。《成都商報》報道,張貴學聽到消息後,就立即跑到河灘上去看,發現有人“確實挖到了錢,都是銅錢,最多的還挖到了幾十斤”。等他回家拿工具再次返回時,整個河灘已聚滿聞訊趕來尋寶的人,“到處都是挖錢的人,總數有上百個。活了這麼大歲數,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河邊上可以挖到錢。”
      事實上,在遍布鵝卵石的河灘上,上百村民或蹲或跪用鋤頭、鐮刀移開鵝卵石,翻找石頭下麵的沙礫。期間,不斷有新的村民加入“尋寶”,有人扛著鋤頭,拿著十字鍬從村裏趕來,有的甚至背來背簍。挖出的銅錢多為圓形,內有方孔,大部分是唐朝的“開元通寶”,間或夾雜著少量的“乾元重寶”,也有王莽新朝時期的貨幣“賀泉”和清光緒年間的銅錢。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銅錢上長滿銅綠,有的碎成了幾瓣,有的則幾枚粘在一起很難分開,而到河灘挖錢幣的村民幾乎都有所收獲。
      不過,壽安鎮派出所民警和治保隊員也趕到現場,在錢幣散落地帶拉起警戒線,村民們不得入內。而由成都考古隊聘請的工人也來到現場,由考古隊工作員王先生指揮翻開石頭尋找錢幣。
      至於為何河灘會出現銅錢,而且從唐朝至清朝的貨幣都有,溫江區文管所工作人員李濤稱,目前正在調查中,暫時還不明了。

      “寶”從何來 猜測四起
      對於被挖到的錢幣從何而來,村民們看法不一,猜測四起。
      一說是農民起義時地主藏的寶。993年5月,西川青城縣(今都江堰)王小波等人起義,他們沒收了地主財物,找到地主豪紳的地窖將錢財挖出分給貧民。因起義地點離發現錢幣的地點較近,有村民猜測這些古幣可能是1000多年前地主豪紳為躲避起義軍搜查藏匿在地窖中,如今地窖損壞,河水沖刷,錢幣外流。 
      次說是張獻忠沉寶重見天日。《明史》記載,清代順治年間清軍由陝南入川,大西王張獻忠隨後撤離成都,在被迫撤離成都前讓部下在錦江築堤抽干江水,將劫掠來的財寶傾倒其中,再決堤放水將大坑沖平、淹沒。由此,村民猜測這可能是挖掘出的古錢幣出處之一。
      第三種猜測是運錢船翻沉遺留之財。85歲的村民潘韻清見過數十年前的金馬河,“那時河很大,還有碼頭,有很多船從河上過。”他認為這些錢幣可能是當年當地政府向朝廷上繳的稅錢,在運輸時船隻落水,錢幣沉入河底。也有村民說,以前金馬河一帶有個大的鹽幫,鹽幫賣鹽後會將錢用船運回,可能是在運輸過程中翻船,錢傾倒了出來。

     “常見錢幣 價值不大”
      村民們挖出的銅錢是否值錢?成都考古隊工作人員王先生在看過幾枚錢幣後,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大多是常見的錢幣,值不了多少錢。”
      王先生介紹,村民們挖出的銅錢大多是唐朝武德年間鑄造的“開元通寶”,也有唐朝乾元年間鑄造的“乾元重寶”,中間還夾雜少量的王莽新政時期鑄造的貨幣——“賀泉”,以及清朝乾隆和光緒年間的銅幣。
      王先生指出:“這些銅錢在成都的古玩市場上十分普遍,對於我們考古的人來說有一定的文物價值,但經濟價值不大。”

      尋張獻忠寶藏 逾三百年無果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首古老歌謠因被認定為破解大西王張獻忠藏寶地的“密咒”在成都流傳了300多年。
      1643年,與“闖王”李自成分裂的張獻忠攻下武昌稱帝,建立大西政權。清朝文人趙起士在《寄園寄所寄》中說,張獻忠“盡取王宮中金銀上百萬,載車數百輛”。次年他帶兵入川,並做了兩件讓自己留下惡名的事:殺人,掠財。據說他攻陷成都後,部下報糧草不足,他便用最簡單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殺百姓,殺傷兵。成都有塊“七殺碑”,記錄的是他殺人如麻:“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環球人物雜誌》報道,除殺人外,張獻忠更以“劫掠”出名。清人劉景伯在史書《蜀高抬貴手》中記載,張獻忠從各州郡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拿到錢後還殺人滅口。據史書記載,崇禎皇帝和他相比只能算是“小戶”。他曾在成都舉辦鬥寶大會,炫耀自己的富有:24間屋子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瞠目結舌。1646年11月,他被清軍包圍並在出城迎戰後被射死。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巨額財寶也自此一同消逝。
      這筆寶藏究竟藏於何處?最令人信服的藏寶地是錦江江底。《明史》記載,張獻忠被迫撤離成都前幹了件匪夷所思的事:他讓部下在錦江築堤,抽乾江水,在堤壩下游泥沙中挖出數丈深的大坑,將劫來的財寶傾倒其中,再重新決堤放水,將大坑沖平、淹沒,以此掩人耳目。後來的史書《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也有傳說稱,張獻忠將劫來的金銀財寶藏在成都附近某處,以石牛和石鼓作暗記。傳聞還有種種,但無論哪種說法都指向張獻忠將所掠財寶沉於錦江中,地點在江口附近。
      此後數百年間,圍繞這筆財寶的猜測和尋找從未停過,近年也不斷有人從江中撈出財物。1990年8月,彭山縣江口鎮漁民網得大小銀錠各一枚;1998年7月,彭山靈石鄉一村民在河中淘沙,淘出一銀鼎;2005年4月,彭山縣引水工程在江口鎮岷江河道內施工時,從地表下3米處挖出一個內有七錠銀元的圓木,經鑑定為崇禎時期所征稅銀;去年11月,江口採沙場傳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一隻重12斤的黃金盤。



挖到的開元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