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天氣變冷 謹防面癱(上)
( 2011-11-18 )



  立秋後,天氣漸冷,被寒風吹出“面癱”的人也漸增多。“面癱”是面肌癱瘓的簡稱,是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臨床常見病。中醫稱“口僻”,西醫稱“面神經麻痺”。此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季節交替,特別是氣溫變化無常時高發。
  面神經是人第七對腦神經,由腦橋的面神經核發出的神經纖維,經面神經管出莖乳突孔進入面部,支配面部表情肌的運動,當面神經受損時,面部表情肌失去神經支配而失去自主運動,表現面部感覺減退及口眼歪斜等面癱的征象。
  面癱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種,其中周圍性面癱發病率很高,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面神經炎”即“貝爾氏麻痺”,平常人們說的“面癱”,大多指此。目前正是季節更替、氣溫變化較大的時節,注意冷暖隨時增減衣服,尤其註意頭面部不要貪涼,以減少“特發性面癱”的發生。
  特發性面癱多急性發病,因面神經受損節段不同,其輕重表現不盡相同,損傷節段越高,症狀越重,預後越差。病人大多在早晨起床後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鬆弛,不能作閉目、蹙額、皺眉、露齒、鼓頰或吹口哨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眼裂擴大,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或消失;若炎症涉及面神經管內鼓索神經以上,除以上症狀外,還伴舌前2/3味覺喪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礙等症候,稱Bell氏面癱;如炎症涉及膝狀神經節及岩淺大神經,還可出現聽覺障礙及淚腺分泌功能喪失、乳突疼痛、耳廓及外耳道皰疹,又稱Hunt氏面癱。
  目前對“特發性面癱”確切病因尚不明了,公認跟免疫低下、血管機能不全、代謝障礙、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及一些耳源性疾病相關。臨床資料顯示約半數患者在發麵癱前,有頭面部受涼、過度疲勞或上呼吸道感染史,故認為可能與局部營養面神經的血管受寒發生痙攣或面神經受病毒感染,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面神經受壓,莖乳孔內的面神經急性非化膿性炎症,髓鞘或軸突出現不同程度的變性所致。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人體正氣不足,過度疲勞,面部、耳部遭受風寒(雨淋、吹風、受涼等)襲擊,絡脈空虛,風寒之邪趁虛入中,氣血痹阻而致使局部經絡淤滯,筋肌縱緩不收致口眼歪斜。
  面癱不分性別、年齡,無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患此病,15-45歲好發,女性略高於男性,糖尿病患者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 7%-10%有家族史,可能跟面神經管發育不良有關。
  面部表情可以傳達人類最細微的情感變化,不論高興,抑或悲傷,面部表情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特殊面部征象。正因如此,當面神經受損致面癱時,對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都會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必須儘早正規治療,才能將面癱後遺症減到最低,還你一個健康的笑容。 (未完待續)
  周俊青主任中醫師
  聯繫電話:778-868-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