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2011英國Man Booker Prize得獎作品與《那些年》
( 2011-11-18 )



      英國最重要的文學小說獎Man Booker Prize,今年由Julian Barnes憑他的短篇小說《5The Sense of an Ending 》贏得。Julian Barnes是當今英國文壇最享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之前曾三次入圍,今年終於奪魁而回。
      Julian Barnes的《The Sense of an Ending 》是今年Man Booker Prize的大熱門,連博彩公司也視之為大熱。領獎時,Julian Barnes語帶幽默地說他是"as much relieved as I am delighted",即“既是欣慰,也是釋懷”,作為熱門,總有壓力的,而且已經是第四次入圍,獲獎可算放下心頭大石。


      易讀短篇 意境深遠
      筆者是Julian Barnes的書迷,雖然未看完他的所有作品,但近年都幾乎是出一本就看一本。他除了小說外,也寫non-fiction,近作有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是討論死亡的佳作。若果你不喜歡看小說,也可以從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 這本小書中欣賞到Julian Barnes優美睿智的文筆。
      Man Booker Prize評審團主席Dame Stella Rimington稱讚The Sense of an Ending 擁有“成為英國文學經典的元素”("the makings of a classic of English literature"),又說小說“佈局含蓄精妙,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領會”("subtly plotted and reveals new depths with each reading"),認為那是“一部寫給21世紀人類的作品”("a book that spoke to the humankind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Sense of an Ending 是非常容易看的作品,只有150頁,幾天就可以看完。筆者最近忙得不可開交,但仍然在一周左右看完了。掩卷時有那種看完偉大小說之後的失落感,當晚甚至失眠,在網路上四處找書評看,發現盡是讚美之詞。
      今年的Man Booker Prize評審團在選入圍作品時,曾被批評太注重作品是否易讀,即所謂的"readability"。"Readability"其實沒有甚錯,偉大的作品也可以非常易讀,故作艱深反而是賣弄。《The Sense of an Ending 》雖是短篇,但意境深遠,探討人的晚年、回憶是否可靠、死亡的含義等主要話題,但Julian Barnes舉重若輕的功力,使The Sense of an Ending 既易讀又富深度。


     《那些年》太美好了
      如果你受到台灣電影《那些年》的感染而充滿懷舊情懷,也許你會在《The Sense of an Ending》 中找到另類的懷舊。
      故事中的第一身事主角回憶60年代上中學時的幾位好同學,其中一位是早熟的天才,名叫Adrian,後來進了劍橋大學。他們的中學年代唯一的大事就是學校裏一位同學離奇自殺了。畢業後雖然各散西東,主角戀愛、分手、再戀愛、離婚,後來發現自己的前女友與當年的天才同學走在一起,之後沒有往來。但到了晚年,才知道原來Adrian自殺死了,遺留了一本日記。故事後段充滿了張力,都是圍繞主角要尋找那本日記的曲折過程,他要知道Adrian自殺的原因,卻不得要領,真相在小說的最後一頁才揭曉。
      如果《 那些年 》為你帶來溫暖的回憶,《The Sense of an Ending 》會給你完全相反的讀後感,你會發現人過去那黑暗的一章,如何在晚年成為夢魘。
      對我而言,《那些年》太美好了,有點難以置信,還是The Sense of an Ending 比較落實一點。
      文︰林仕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