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武漢“過早”炸麵窩
( 2011-11-13 )



麵窩剛炸出來最好吃,放涼了口感就會大打折扣。

麵窩,是武漢地方性小吃之一,是一種以米粉為原料,加上蔥花製成的“過早”(武漢人管吃早點為“過早”),據說為清光緒年間漢正街燒餅小販創製。麵窩油炸後兩面金黃、外酥內軟窩中脆,深受武漢人喜愛。

      其實用“麵”來修飾“窩”並不貼切,因為它的成分中沒有麵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漿,還要加一定比例的黃豆漿,加蔥花、細鹽。炸時用的鐵勺子,直徑約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將那種合漿舀入麵窩勺,在中間一刮,然後下鍋,下凹處因麵漿多,所以肥厚,炸成後像個圓圈圈,吃在嘴裏,酥、脆、軟三種感覺混合。技術好的早點師傅可以將麵窩炸成“匡匡”——沒有中間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將中間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較大,供喜歡焦脆的人食用。 
      據說麵窩的歷史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家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製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製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裏炸,很快就做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緻,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於是大受歡迎。因其四周厚而中間薄得干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讀“凹”為“窩”,所以也就叫麵窩。
      麵窩既可以單獨成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為熱干麵、蛋酒、米粉或者湯麵的搭配食品,後一種吃法更為廣泛。炸麵窩兩面黃,外面酥,裏面軟,中間脆,幾種不同的質感集於麵窩之中,真是味美。武漢人早晨上班時買幾個麵窩,用竹籤或筷子穿,拿在手上,邊走邊吃,一頓早餐就解決了。再配上豆漿、豆腐腦或米酒,味道妙極了。
      麵窩除了米麵窩外,還有炸豌豆窩、“苕麵窩”(紅薯窩),中間是沒有洞的形狀,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