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千年一人 趙松雪
( 2011-11-11 )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長卷紙本,設色。縱28.4釐米,橫93.2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鷗波、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書法史列為楷書四大家之一,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大畫家。趙孟頫博學多才,凡詩書畫印、文賦禪道、音樂器識、行政經濟,特別是書畫成就巨大,被譽“元人冠冕”。作者:大  凡

      趙孟頫經歷改朝換代,雖為前朝王孫,但十一歲時父親去世,家道艱難,幸有受教。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得薦,獲元世祖推重,又得仁宗的格外賞識,從五品的兵部郎中,漸入一品。元帝曾有旨:孟頫出入宮門無禁,以方便中書政事。每見必從容,語及治道,多所裨益。帝曾問:“汝趙太祖孫耶?太宗孫耶?”對曰:“臣太祖十一世孫。”帝曰:“太祖行事,汝知之乎?”孟頫言不知。帝曰:“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帝以字呼之而不名,眷之甚多,貧寒每有補給。帝嘗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蘇軾。又稱孟頫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之不及。趙孟頫作為漢人在朝野中最為顯赫,影響巨大。趙孟頫死後被英宗封為魏國公,諡文敏。在一個依次把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分四個等級,又把知識份子的地位排在娼妓與乞丐之間的社會裡,趙孟頫待遇之隆,而又寵辱不驚,既是其個人的魅力,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頑強表現。
      對於趙孟頫忘祖求榮、出仕新元一節,歷代多以其承前啟後的書畫大家身份淡然視之,然而也有輕薄之議。明末遺逸傅山鄙視趙書“無骨”,所謂人品之失,卻漠然同時同道同境地的王鐸。清末康有為告誡:“勿學趙董流靡之輩。” 其中“薄其人遂薄其書”之論,偶爾甚囂,但經不起歷史洗滌。
      趙孟頫詩詞,起於元好問、文天祥之後,領自“元詩四家(虞集、楊載、範楟、揭傒斯)”之前,不失大家風範,瞭解真實的趙孟頫人格軌跡,此為捷徑。趙孟頫書法,《元史》定評:“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鮮於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與歐顏柳並稱楷書“四大家”,世稱“趙體”。趙孟頫繪畫,凡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明人王世貞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 引領“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漸入佳境。趙孟頫篆刻,自述曾“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證之文,集為《印史》”。當代有沙孟海等人相繼肯定趙孟頫為秦漢以下文人篆刻的開山人物,並對其“圓朱文”引為中國篆刻史首個“流派”。
      趙孟頫國學深厚,且淵且博,另有著述如《琴原》、《樂原》、《尚書注》等等。趙孟頫接交甚廣,後世觀察:在民族矛盾激化的當時,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有南北融合、承前啟後的作用。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趙妻管道升,兒子趙雍、孫子趙麟受到他的薰陶,書畫也能聞名天下,弟子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柯九思、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黃公望、倪瓚等都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理想。
      趙孟頫曾經入松江北道堂事道,號道淵,夫婦同參為中峰明本和尚弟子,作品中無不寄託虔誠神韻,當時已名傳中外,日本、印度國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現今藏品美國居多。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
      年前獲邀去湖州參加《吳昌碩王一亭“海上雙璧”書畫展》,過松雪道人月河故居,曾留有一律感歎:“小坐月河疑轉多,清風何苦薄秋波。江山笑指真無愧,筆墨爭傳不可磨。一品蓮開羅漢國,千金馬走洛神坡。苕溪娓娓呼天目,眼下分明有楷模。”小序有記:陸秀夫、文天祥可敬,但不必人人壯烈;民族氣節足重,愛國唯有堅持固有文化。湖州有媒體設問:為趙孟頫平反否?我大笑:松雪千年,昂首一人。



元趙孟頫書《洛神賦》,高29.5厘米,寬192.6厘米。局部。

元趙孟頫《紅衣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