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英文“Discussion”與中文“討論”不同
( 2011-11-11 )



      在加拿大的學校,媒體與公共生活中,discussion 經常在進行。在讀完一篇文章或詩歌或小說之後,老師會要求同學們圍坐在一起,“discuss”剛剛學過的內容。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各大報紙都有讀者雪片似的來信;電臺電視臺都有聽眾觀眾的踴躍“call-in”,各級政府經常舉行公聽會,讓公眾發表觀點,這都是“discussion”。可是,在學校裏,華人的學生往往在討論中默不出聲。英文媒體的discussion華人當然有很多因為語言的關係不能參與,但中文媒體的call in節目有時會淪為出言不遜的謾罵。總之,華人要麼不參與discussion,要麼就是慷慨激昂地聲討discussion的對手。反正做的與洋人的discussion大不相同。
      筆者在此把英文和中文“和諧”一處,是因為discussion這個詞不能簡單翻譯成“討論”。君不見華人的行為很顯然是在參加中文式的討論,而不是英語式的discussion。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討論的意思是“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這個籠統的定義包含了兩層意思,即交換意見和辯論。再從字面上看,討有“索要”和“征伐”兩層意思,論也有“言論”和“辯論”兩層意思。雖然多數華人可以理性地交換言論,體現“討論”二字裏“文”的那一面,也有華人只看到“討論”二字裏“武”的一面,把它理解成“索要、征討和辯論”。難怪華人有惜言如金之態,生怕人家奪走了自己的點子和想法。更難怪他們有征伐、克服之勇,這裏有勝利之榮耀和失敗的羞辱。
      與此不同的是,英語discuss的定義,根據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的解釋是:與某人或一組人談論一事,以便交換意見或做決定。就某事發表細節地言論或書面意見並參考關於此事的不同觀點和意見。
      英語式的discuss其實就是把各種不同觀點和意見拿出來,把可能的細節,新角度挖出來,擺在桌上,供大家參考(“交換”,即你的成了我的,我的成了你的,都不一定要發生);然後,個人或小組根據如此採集的資訊做出理性的利己利人的決定。簡單、概括的中文翻譯應該是集思廣益的“集思”二字。用俗話講就是“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廣益”是它的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目的,因為“集思”確實是利益大家的而不是爭一己之勝的舉動。
      理解了discuss不是“征討和辯論”而是“集思”,新移民學生就不應該在課堂discussion時,擔心別人會抄襲自己的觀點,或擔心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會被人嘲笑,只要你的觀點代表你的真實感受,代表一個不為人知的角度,提供進一步的細節,提出新問題,糾正一個誤解,對一個問題的回答或者深化有幫助,你就應該說出來。你的話,即使還不能成為觀點,對所有參與討論的人都有幫助。如果已經形成觀點,會給與你的觀點相反的人提出挑戰,以便他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觀點。如此而已。
      那麼,加拿大的老師們為什麼那麼在乎你參與不參與discussion呢?因為它代表了加拿大教育和社會的價值觀。如果你不參與討論,它表明你對課堂上所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這都不是學生最起碼的行為。它還可能代表你沒有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過思考,即沒做作業,你不能算好學生。甚至,不參與discussion可能代表你沒有利益集體和他人的用心,尤其是當你可以參與卻因為太簡單而不屑參與時。雖然你可能以為你比他人聰明,但在老師的眼裏,你是個自私的人。
      更有甚者,當別人的觀點、言論或行為顯然侵犯到你的權益時,仍然聽不到你從你的角度據理力爭的聲音,你會被當作是懦弱的人。加拿大的學校要培養的是可以獨立思考,敢於堅持自己觀點的人。這樣的人才會對民主社會有貢獻。畢竟,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要靠每一個人去執行和捍衛。敢於思想,善於思想,而且善於表達思想的人對社會人群都有幫助,在哪里都受歡迎。而那些主動放棄言論權力的人,即使是在被不公平待遇時,也不大會有人替他出頭的。
      Discuss不是聲討和爭論。參加discussion不會有損失,也沒有輸贏。它幫助他人和自己擴大探索、思考、認識、和理解的範圍。它是集思廣益。我們華人是否能從這個角度出發,多參加媒體和公共事業的言論互動,把自己的觀點,角度亮明,而不必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在欺負自己;更不要企圖壓倒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欺負他人。相反,在集思廣益之中,舉一反三之後,清楚地認識自己、他人,和周圍的世界,把改善生活的移民夢做真。 
      圓德英文學院阿木老師供稿
      電話:604-505-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