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千年白雲寺 深藏帝王情
( 2011-11-04 )



白雲禪寺藏於清幽之中,卻承載許多歷史故事。

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的白雲寺村與普通村莊並無二樣,若無直達的鄉級公路,該村可稱得上相當閉塞。然而坐落於此的白雲禪寺(簡稱白雲寺),卻是豫東地區最大的古建築群,是保存相對完好的千年古剎,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開封相國寺並稱為中州四大名寺。這座始建於唐貞觀元年的寺院,雖歷經千年磨難,屢毀屢建,仍經久不衰,香火不斷,佛法日盛。種種跡象表明,出家後的順治皇帝當時也隱跡圓寂於此,康熙皇帝三次南下駕幸此地尋父。這段帝王父子深情讓白雲寺愈顯神秘與厚重。

      自古以來,民間一直流傳順治皇帝因愛妃去世而萬念俱灰,後遁入空門的傳聞。但是順治皇帝到了哪裏修行卻始終意見不一。白雲寺內的許多文物資料顯示,順治在此修行並圓寂。


      古畫揭露順治修行
     《文匯報》報道,2002年,民權縣一位縣誌學者在此尋找到兩幅古畫。畫上是一位身披袈裟的長老,儘管古畫已殘破不堪,人物身份無法辨別,但畫像上長老座椅上的龍頭則清晰可辨。龍是清皇家專用標識,能有殊榮坐龍頭椅的長老一定非同尋常;除此之外,長老腳穿朝靴,按照佛教規矩,和尚是不能穿朝靴的。古畫的保存者稱,畫像中的長老是醒遲大和尚。 
      醒遲大和尚正是順治皇帝削髮為僧、皈依佛門的法號!學者們拿畫像與年輕順治的畫像仔細對比,發現相貌極其相似。


      龍頭石柱經幢藏皇帝舍利
      民權縣宣傳部部長周燕說,當年順治是跟隨佛定大和尚來到白雲寺的。相傳康熙二十六年,白雲寺遭受水患劫難,為重建該寺,當地人登上五台山,請來神通廣大的佛定活佛。當年順治便是佛定眾多追隨者之一,憑對佛定活佛敬仰,順治跟隨其到白雲寺,後佛定大和尚在白雲寺生活到圓寂,這位忠實弟子也終老於此。 
      在寺內,人們可看到藏有順治舍利的石柱經幢。據稱,該經幢頂部是龍頭,底部則藏有順治的舍利。


      “當堂常賞”寓意深刻
      對於康熙所賜“當堂常賞”四字碑文,儘管已有殘破,至今仍存。有學者稱,古人勒石為碑除記事表功外,多為子葬父墓之用。康熙作為一代學習勤勉、精通漢學的皇帝如此獨出心裁地選字勒石,絕不會是毫無內涵隨意之作。 
      民權縣宣傳部部長周燕說,康熙皇帝取“當堂常賞”四字寓意深刻,表達對父親的懷念和眷戀。這四個字之巧之趣在於其上半部都是和尚的“尚”字,說明其父親來這裏當了和尚;中間又都有一個人口的“口”字,代表寺院裏人來人往,香火不斷。“當”字寓意其父在此修行,要有田耕種;“堂”字寓意廟堂變法堂,父親有了居住的地方;“常”字代表父親既然在這裏安心當了和尚,自己就應該經常來看望並贍養父親,讓父親有衣穿;“賞”字表示寺院僧眾給予了父親無微不至的關懷,作為皇帝就應對寺院給予獎賞。

      奇樹“鐵鍋槐” 成鎮寺之寶
      凡到過白雲寺的人們,無不被寺院內一棵聳入雲天的“鐵鍋槐”所傾倒。
      “鐵鍋槐”是該寺的鎮寺之寶,是從一口大鐵鍋內生長出的大槐樹。鐵鍋口徑2.5米,腹深1.5米,古槐樹樹幹周長約2.4米,高4米,在一口破裂為幾片的鐵鍋中盤根錯節,鐵鍋碎片被包進樹體,但至今鐵鍋不鏽、槐樹枝繁葉茂,甚為奇特。專家推測,“鐵鍋槐”是康熙四十八年間的文物,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鍋裏怎麼長出槐樹?關於它有許多傳說。有說當時白雲寺僧人眾多,鐵鍋是康熙皇帝所賜三口大鍋中的一口,寺中拿它熬粥濟貧,後棄置不用,鍋內淤滿黃土,沒等到栽花養草,一天從東南方飛來了一隻仙鶴,銜了一顆槐籽,後來生根發芽,長勢非常旺盛,樹根透過鍋底裂縫紮植於土內,遂長出一棵槐樹。還有學者研究表示,這是康熙皇帝和行興大和尚共同栽植的,寓意“不僅兒臣前來祭奠父王,更要舉國(鍋)懷(槐)念,以銘記父王的豐功偉業且告慰父王的在天之靈”。


      數百載 鐵鍋裂而不鏽
      除去這些傳奇故事,單就這棵參天古樹長在鐵鍋,就令人稱奇,有“中華第一奇槐”之稱號。該寺工作人員稱,它奇在樹根把鐵鍋撐成四瓣,鐵鍋周圍排列整齊的疙瘩,宛若一盆盛開的蓮花;怪在樹身上的裂紋好像一尊尊如來佛,娃娃面,笑看人間眾生相;還怪在當年這口最小的炒菜鍋經過400多年的風雨洗禮,裂而不鏽。
      更令人稱奇的是,每年農曆六、七月份,若遇連陰天氣,樹上就會長出類似槐蛾、小鳥和八角的東西,可入中藥,治療食道癌有奇效。相傳有患者到這裏採集後回家食之,果真病癒。

      康熙三度到訪尋父
      康熙為了尋找隱名出家的父親順治三次到訪白雲寺,讓這座古老的寺廟平添了許多溫情色彩。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一天,康熙皇帝在京城大街上微服巡遊,忽見有一僧人在賣字,只見那字蒼勁瀟灑,不同凡響,而所寫內容竟為父皇順治所作,於是上前盤問,方知是河南白雲寺的和尚行興。康熙便循此線索首次私訪白雲寺。


      未明暗示 錯過與父相認
      在寺內,康熙在佛定方丈的引領下來到僧廚,只見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僧,兩眼閃出異樣的光芒,康熙詢問長者姓名,老僧回答:“貧僧八乂(讀ca)。”老僧反問康熙:“客從何來?”康熙答道:“從京城而來。”老僧又問道:“京城的麥苗可好?”康熙不知所云,認為這老僧見了客人,既不答禮,又不讓坐,是何道理?他便告別佛定和老僧,留下無數金銀財寶滿腹惆悵地離開白雲寺,匆匆回京。
      康熙回京後,將尋父經過告訴了母後,當他說到“八乂”老僧時,母後讓他把“八乂”合為一字,便是“父”字。而問麥苗可好,是因“麥苗”是其母後乳名,康熙自然不知。
      康熙聽到這些,處理完朝中大事,便辭別母後,二下白雲寺微服私訪,然而卻得到老僧已外出雲遊的消息,康熙倍感失望。
      康熙最後一次到達白雲寺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春天。他改變前兩次微服私訪的做法,明文昭告天下:皇帝出行巡視,住蹕白雲禪寺,犒勞老方丈,賞賜眾僧人。
      同時,他還帶上了天子寶劍一柄,順治皇帝的鑾駕一副,以及五千四百八十八卷共八櫃藏經和銅雲牌、翡翠如意、御扇等作為賞賜物品;並命大學士馬奇書寫了“莊嚴清靜”四字,加蓋康熙御印,製成滾龍金匾,贈送給白雲寺。白雲寺也因康熙的到來而聲名大振,儼然成為皇室家廟。


      親筆御書 獨創文字
      除此之外,康熙在此還留下不少真跡舊物。 大雄寶殿背後,牆上“木人它真”二字清晰可見。
      工作人員介紹,此二字音同“認知”,是康熙皇帝親筆御書,也是康熙皇帝獨創的文字,現在只能在《康熙字典》中查到,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靜,嚴守戒規。清朝時文武百官到這裏,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白雲禪寺鎮寺之寶“鐵鍋槐”。

白雲禪寺位於白雲的峰腰。

康熙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