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向救人英雄致敬
( 2011-11-04 )



      10月27日下午,納格尼(Shawn Nagurny)正在位於溫哥華國際機場旁的辦公室內工作。突然,他發現一架小型飛機失事墜毀在不遠的馬路上。不由分說,他馬上跑出他的辦公室,在辦公樓的主辦公室大聲把消息告知其他人,然後直奔飛機失事地點。
      當時,已經有人從較近的地方趕至,並幫助失事飛機上的乘客逃生。沒有太多考慮,納格尼就加入了救人的行列。當看到一人獲救後,他聽到有人在正在燃燒的飛機內呼救,他想也不想(I never really thought about it),就衝進飛機,與其他救援者一起救出困在機艙內的最後兩名女乘客。
      他說,在拉出最後一個女乘客後僅約一秒鐘,火焰便吞沒了整架飛機。這時,消防隊已經趕到,並向失事飛機噴灑滅火泡沫,搶救兩位被困機師。
      像納格尼一樣奮不顧身,在面臨飛機隨時爆炸和烈火肆虐的危險情況下救人的英雄,還有克爾(Jeremy Kerr)、雷德蒙(John Redmond)和佩里(Haim Peri)等人。正是他們的及時救援,最後把傷亡減到最少。
      溫哥華的“6.15暴亂”,一群暴徒在溫市中心縱火搶劫,曾經令溫哥華蒙羞——野蠻不知自制,狂暴不守法紀。“6.15暴亂”的確暴露了溫市部分年輕人身上的醜陋一面。
      但那不是全部,作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城市之一,溫哥華決非浪得虛名。因為,英雄就在我們身邊!納格尼這些普通市民的英勇行為,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納格尼“想也不想”就冒險救人,但佛山“小悅悅事件”18個路人中,卻有許多人則是不斷回頭,“深思熟慮”後決定“見死不救”。
      因此,“小悅悅事件”雖然已經過去20多天,小悅悅已夭折半月,她的悲劇命運仍然在拷問中國人的良知,為什麼中國人竟至冷漠如斯?
      分析形形色色,但在中國政治社會現實的語境下,多數難以切中要害。“各人自掃門前雪”是古訓,是許多人的行事准則。冷漠這種病,在中國文化中早已生根。經過文革“相互揭發”的折騰,到目前唯利是圖的經濟大躍進,“騙完親人騙朋友”,冷漠已升級——“為了利己,專門騙人!”
      那麼,有治冷漠病的藥方嗎?有。在溫哥華英雄們身上,就可找到答案。但在中國,由於當局諱疾忌醫,不敢從政治社會法制等全方位刮骨療毒,只能說是絕症。。
      移民來到溫哥華,從租客到業主,是所有較為清貧新移民的夢想。要做到大業主,則需要才氣和勇氣,或許還得靠上那麼一點點運氣。本期封面故事就介紹了幾位新移民通過換房,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理想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