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四川理縣 紅葉舞秋山
( 2011-10-28 )



圖為被秋色染紅的四川理縣米亞羅景區的紅葉吸引了大批遊人來此留影。

四川理縣的“藏羌民族文化走廊”成了今秋熱門的旅遊點。這裏位於馳名中外的四姑娘山背面,米亞羅國家級人與生物保護圈的核心區域。不但涵蓋了冰川、雪峰、海子、原始森林、飛瀑、高山草甸、紅石、花海等自然風光,構成了這裏人文地貌的風華絕代,而且還紅葉風景區內的滿山紅葉,可以欣賞到這個秋季最火辣的景色。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距成都170公里。此地長達五千年的人類活動史,沉澱出豐厚獨特的藏羌民俗和文化遺產。有代表遠古文明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桃坪鄉石棺葬;有代表古羌文化的桃坪羌寨、木卡羌寨、休溪羌寨;有代表土司製作、屯兵文化的甘堡藏寨;有代表邊陲政治文化的薛城籌邊樓;還有代表紅色文化的薛城紅軍石刻……作為阿壩州藏羌文化走廊的核心區,理縣集歷史人文、羌藏文化、自然景觀於一體,是極佳的旅遊休閒目的地。   
      而著名的理縣紅葉風景區,每年10月至11月上旬,紅葉由高到低層次分明地從山頂到河谷競相爭豔。樹種有楓樹、槭樹、鵝掌楸、野櫻桃、花楸、紅樺和白樺等。其特點是面積大、層次豐富、色彩鮮明,漫山紅遍、五彩繽紛。行在雜穀腦河谷翠綠與斑斕交織的長廊中,你心中定會裝滿濃濃醉人的秋色。
      米亞羅的紅葉風景區內群山連綿,江河縱橫,林海浩瀚,空氣清新,四季風光宜人。其中尤以瑰麗的金秋紅葉、神奇的少數民族風情馳名中外。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理縣遭受過重大劫難,美麗家園頓成廢墟。災後重建中,理縣把推進新農村建設與產業提升結合起來,確立了“一廊四情”旅遊發展格局和建設“休閒養生渡假區”的目標,以點帶面、串點成線,打造獨具魅力的藏羌文化鄉村旅遊帶。 
      如今,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源優勢和317國道的區位優勢,理縣全境126公里的藏羌文化走廊上,建成了獨具神韻的旅遊村寨,形成了鄉村旅遊帶和集休閒、養生、觀光、渡假的四季旅遊格局。


      桃坪羌寨 神秘東方古堡
      位於理縣東部的桃坪羌寨,被稱為“東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築文化藝術“活化石”。災後重建中,理縣投入兩億元對桃坪老羌寨進行修繕,並打造了桃坪新區,成為集“古羌文化展示、民族文化體驗、旅遊渡假休閒”為一體的新景區,正力爭在今年創建以羌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4A級旅遊景區“古堡新寨”。 
      桃坪羌寨只是理縣寨子在災後重建中升級的縮影。三年來,理縣人認真發掘文化和民族遺產,在傳統風俗和現代規劃之間求得平衡,成功地在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古人類居住的母親河—雜穀腦河兩岸,像珍珠般地串連起一條“藏羌民族文化走廊”,不但令古文明和傳統民俗風情得到延續光大,還通過經營商店、旅店、餐館,讓當地民眾端上了旅遊業的“金飯碗”。
      桃坪羌寨位於阿壩州理縣桃坪鄉,全寨僅98戶人家。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堡”始建於公元前111年,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裏以高碉為中心,建成放射狀的8個出入口,與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使得寨內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八卦迷宮,非本寨人指引,根本無法通行。

      羌族聚居地是大禹故鄉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爾瑪”。羌民族崇尚山、羊、樹為神。傳說中,羌民族祖先裏有一位叫“燃比娃”的英雄入天取得白石,擊石取火,所以,又奉白石為神。中國古代治水的英雄大禹,就是羌族人。理縣也因此被稱為“大禹的故鄉”。理縣面積4318平方公里,人口僅4萬。這裏資源豐富,風光秀麗,資源優勢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藥、電、礦等,這裏山高穀深,風景秀麗,有亞羅紅葉風景區和古爾溝“神峰溫泉”等。 
      桃坪羌寨又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羌族建築文化藝術“活化石”,至今仍然保持原始古樸的風情。
      遠遠望去,桃坪羌寨坐落在高山山腰,靠山面水,坐北朝南,黃褐色的石屋順陡峭的山勢依坡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其間碉堡林立,氣勢不凡。

      兩千年三次特大地震震不倒
      走進寨內,映入眼簾的都是那些有上千年歷史的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築。在寨子中最古老的碉樓主人陳朝文的家。只見雕花的木欄杆泛黑亮的油光。曾有專家拿了一片木頭回去,鑑定出已有1400多年歷史。
      寨子內巨大的碉樓雄渾挺拔,高度達到數十米。雖說兩千年來先後經歷過三次特大地震,這裏卻從來沒有一間房屋被震塌。
      牆體主要由片石和黃泥砌成,完全沒有現代的鋼筋水泥。牆上泥土由於干燥,已經變得鬆脆,用手指一摳便簌簌而下,如此建築怎麼能抗住大地震的衝擊? 
      村內人說,老寨子震不倒是因為先人高超的建築工藝。先在選擇好的地面上挖成方形的深一米至兩米左右的溝,溝內選用大塊的石片砌成基腳。寬約三尺,再用調好的黃泥作漿,膠合片石。石牆自下而上逐漸見薄,逐層收小,重心略偏向室內,形成向心力,相互擠壓而更加牢固。“這些房子年代越久就越堅固!”老人拿淺黑色的片石介紹說,這種石頭非常有韌性,寬薄的片石交錯橫鋪,石頭之間形成穩定的抓力。房子建好後由於重力積壓,石頭還會慢慢改變自己的形狀,從而使房屋結構達到最好的平衡。
      此外,桃坪羌寨建在半山腰的衝積扇面巖層上,地基結構比較穩固。且老寨子所有房屋相連,互相倚附形成一片完整的建築群,地震時“房屋相互扶持”,不容易被震倒。
      更加神奇的是,這裏還有另一個貫通全寨的系統:這就是地下水網。古羌人在修建整個羌寨的初期,就在98戶房屋的最底層設計了一條貫穿全寨的水網。寨子邊上有一條從4000米海拔高的一座雪山上流下來的小溪,這就是地下水網的源頭。每家每戶的房屋地下都有水網相通,不僅可以維持全寨的生活所需,在盛夏還有調節氣溫的作用。強敵即使將桃坪羌寨團團包圍,也無法切斷其水源。
      地下水網的水道有70到100厘米高,如果發生戰事,人還可以從水網通行,相互支援。

      隋朝得名 小食受歡迎
      理縣境內的薛城從隋開皇四年得名,至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國,都是縣一級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唐代女詩人薛濤曾這樣讚美薛城:“梓橦塔下南溝水,筆架奇峰穿入雲,高登熊耳望美景,賽過江南是薛城”。
      薛城是藏、羌、漢民族聚居的城鎮,當地除致力打造茶馬古道、薛城古鎮、大唐遺風三個節點建設,還致力發掘傳統藏羌餐飲,整理研發出許多古鎮獨特的菜式和糕點。據當地旅業負責人介紹:“老一輩薛城人對飲食很有研究,老百姓自製的水菜,鹽韭菜、豆腐乳等遠近馳名,紅白喜事上做的三鑲、酥肉、凍豆腐等都很受各方遊客歡迎”。



藏羌民族。

圖為兩位穿嘉絨藏族特色服飾的藏族婦女正行走在村里。

藏羌自治洲理縣境內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