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傻海龜和婚禮
( 2011-10-21 )



      剛回國時有一段時間看什麼都新鮮,跟個觀光客似的,對周圍抱持一种亢奮的態度,過節的時候也盼有人能邀請我參加婚禮,屈指算來,我出國前好像一次婚禮也沒參加過,所以有點儿急填補這項空白。
      終于等到一位同事要結婚了,我比她還期待似的,早早就准備好紅包等人家來送請帖,結果卻左等不來右等不來。每次見她都想問問為什麼不遞帖子呢?但總是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張嘴,假裝淡定,愛給不給。后來終于忍不住了,悄悄問朋友:我到底是有多不受歡迎啊。明白人笑了:人家不給你請帖是愛護你,省你紅包。大概看我還是有點不明白,就繼續掰指頭跟我算賬:你想啊,你都已經結婚了,你結婚的時候還不認識她吧,她也就沒給你紅包吧,現在她結婚了,你要去吃喜宴,鐵定給紅包吧,這個紅包人家也沒机會還給你吧──除非你二婚,所以要再下帖子請你,就是斂財了,這下明白了吧。
      關于辦喜宴是賺錢的這件事,我雖然是兩年前才整明白的,但很快就把這里面的邏輯掰扯清楚了,婚禮是聯絡感情,活動關系,鞏固网絡,表明心跡,變相送禮的絕好時机。是中國人复雜關系學在俗世的小小投射。雖然大部分的紅包關系較為簡單──自己當初收到多少,對方結婚的時候如數奉上就好。但還是很有一部分的紅包相當微妙,比方頂頭上司嫁女儿,比方有關領導娶媳婦,比方給我辦過事的人,比方幫我中過標的人,比方給我批過款的人,這些紅包該怎麼包,可也真是學問一項啊。
      國慶的時候,我收到遙遠的婚宴請帖,是“有關領導”娶媳婦儿的,于是頂還沒倒過時差的漿糊腦袋,驅車八個小時前往,我不是去赴宴,我是去送紅包的啊。婚禮現場有辦公室主任設個小箱專門收紅包,旁邊還備了圓珠筆,頗体貼,于是大家紛紛在紅包后頭簽上名,跟給地震捐款一樣投到箱里。
      婚禮越來越趨于模式化,一對新人在台上三鞠躬拜天地,上場祝詞的嘉賓非富即貴,司儀招呼的第一句話是“各位領導”,第二句才是“各位來賓”,說是小兩口在完成人生大事,倒不如說兩親家暗中較量誰的份量才夠足,這人世間的名利場紛紛扰扰,触手滾燙,我一個傻海龜置身其中,未辨冷暖,心里卻在想,這兩小孩儿晚上回家數錢得多高興啊。
      青  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