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多僑學界聯合慶祝 緬懷偉業
( 2011-10-21 )



“多倫多地區僑學界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祝活動委員會”秘書長、九旬老人鄭偉志,在家中向記者展示一款民國百年紀念國旗圍巾的設計圖稿。

多倫多地區僑學界五十五個團體組成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祝活動委員會,將於未來一年內展開多項活動慶祝中華民國百年華誕。由明年四月起,採自國父孫中山革命發源地檀香山的“百齡薪傳——建國百年全球聖火”將在多倫多展開傳遞。未來一年內本地僑界將組織多項活動慶祝國慶百年。

      “多倫多地區僑學界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祝活動委員會”於今年五月十六日在駐多倫多台北經文辦事處文化中心宣告正式成立,並報備台北中華民國僑委會。參與籌備慶祝活動的團體包括安省中華總會館、中國國民黨加東支部、大多倫多支部、多倫多分部、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多倫多分會、七七抗戰紀念會、安省華商餐館會、中加文教交流基金會、華僑協會總會多倫多分會、林九牧公所、中山堂等合共五十五個僑團,可謂盛況空前。
      委員會秘書長鄭偉志表示,首項活動是在二○一一年元旦當日上午十時,由安省中華總會館聯合全僑界在士嘉堡天星廣場舉辦元旦升旗儀式,而後在天星自助餐廳舉辦僑界團拜活動。主辦單位邀請了百歲老人陳魯慎和其他數位接近百歲的老僑一同出席儀式,營造“百歲人瑞歡慶百年中華民國”的盛況。
      本地僑團也於元旦當日聯合在報紙上刊登歡慶中華民國百年華誕的廣告,以誌慶祝。鄭偉志表示,慶祝百年國慶的各項活動整年內由不同社團分頭策劃組織,包括建國百年文物圖片展覽、音樂會、園遊會、天燈祈福、迎聖火、國慶大遊行及餐會、組團回國祝賀觀禮等。多倫多國慶慶祝委員會並在二○一○年三月底,派代表前往美國檀香山出席由僑委會主辦的“百齡薪傳——全球聖火首燃儀式”,將聖火迎回多倫多,在日後本地舉辦的慶祝活動中傳遞。
      鄭偉志指檀香山是國父孫中山重要的革命基地。僑委會委員長吳英毅在檀香山主持了聖火首燃儀式。聖火之後將分送全球各地僑社。加拿大只有多倫多、溫哥華及滿地可三地獲頒火炬。在多倫多,建國百年慶祝活動委員會獲頒唯一一枝火炬,並在大多地區包括多倫多、密西沙加、士嘉堡、萬錦市、咸美頓市、滑鐵盧市等不同市鎮的國慶活動中展開傳遞使用。鄭偉志指委員會已計劃預定三百個飛機座位,供本地僑學界人士在百年國慶期間回國參加百年國慶活動及觀禮。
      出生於民國十年、現年九十歲的鄭偉志表示,國父十次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一百年來中華民國歷經起伏,有磨難,有成功,至今以民主政治體制和經濟成就傲然於世。本地僑團借百年國慶之際,緬懹偉人偉業,歡慶中國民國百年來的巨大成就,意義殊遠。本報記者

      抗戰一結束 蔣介石恢復憲政歷程
      歷史學家許之遠指出,在中共的正統史觀中,蔣介石與他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多長期以來被丑化成“獨裁者”。
      事實上,蔣介石在抗戰一結束,即開始在中國大陸手恢復因抗日長期被中斷的憲政歷程,繼續推進民主制度建設。
      蔣公在抗戰勝利之後,威望如日中天,手握軍權,要實施軍事獨裁統治輕而易舉。
      但他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忠實追隨,國民政府在抗戰結束次年的1946年即公告行憲,舉行制憲會議,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中華民國憲法於1947年經國民大會通過正式公佈,並於當年實施。蔣介石通過國民大會選舉,成為行憲後首任總統。可見中華民國的憲政推進過程,由抗戰結束後迅速展開,直至國府遷台一直都在持續進行。這一進程,只是隨中共在大陸取得政權,才告中斷。

      百年夢想仍未變成現實
      1911年辛亥革命,在中國推翻了5000年的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的民主憲政體制,最終未能在中國大陸生根開花。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百年歷史,糾結中華民族追求民主道路、探索國體、政體發展的曲折歷程,也糾結國共歷史恩怨和台海兩岸關係的今昔未來。
  加拿大歷史學家、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許之遠在辛亥百年之際回顧探討這段歷史,相信辛亥革命的百年薪火,終有照亮中國民主憲政未來的一天。
  為什麼有了三民主義的救國之路,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也夢想成真,但中國最終無法走上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定的民主憲政之路?歷史往往充滿變數與偶然性。
  一些突發事件可以完全改變歷史的走向。許之遠教授看來,三民主義所包含的民主憲政之路,是百年來中國的正確道路。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造成的民族存亡危機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赤化中國的影響,令中國大陸實施民主政體的進程一再被打斷擱淺。“這只能說是中國的國運。”
  許之遠認為,在建立中華民國之後,以三民主義和憲政體制作為立國之精神,是中國建立民主制度的歷史性開端。只可惜隨日本的入侵,中華民國失去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機會,來建立、鞏固和完善民主政體,同時間中共又在蘇俄的扶持之下坐大勢力,致令中國赤化。這實是中國的歷史宿命。
  “英、法、美各國都用了很長時間完善其憲政制度。英國用了數百年。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法國經歷了大革命的血腥與巴黎公社的動蕩。 按照孫中山的設想,中華民國建立後將以軍政、訓政為過渡期,最終達到憲政的階段。但這一進程被日本的侵略所打斷,歷史沒有給中國人建立憲政體制的時間。”
  1949年國府遷台,中共執政,民主進程在大陸中斷。此後61年兩岸分立。許之遠指,中華民國在大陸沒有實現的民主政治理想,後來在台灣生根開花,並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而近年來大陸近年來不斷開放,經濟成長為全球所肯定。
      但一黨專制之下,政體改革與民主憲政仍是嚴禁觸碰的政治禁區。中國人民自辛亥革命以來百年的共和夢想仍未變成現實。他表示,隨社會的開放與進步,相信中國終究有實現民權憲政的一天到來。

      “革命先行者”定位 “貶多於褒”
      在中國大陸,國父孫中山先生被官方定位為“革命先行者”。許之遠認為,這一“尊稱”實際上是“貶多於褒”。正如同在中國進行的長年官方宣傳一樣,其潛台詞是講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與民主憲政道路在中國“先行”之後走不通,中共成立之後才找到更先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許之遠指出,這是出於意識形態需要而進行的宣傳與誤導。
      “由時間上看,中共成立於1921年,固然比孫中山倡導三民主義、創立興中會(中國國民黨前身)晚了27年。但中共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其誕生的標誌是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萌芽於興中會成立時期,為1894年,已比共產黨宣言產生晚48年。何況三民主義完全成熟於辛亥革命成功前後,比共產主義產生時間晚了60多年。從這個意義上講,實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產生在先,三民主義形成於後。孫中山先生曾經在倫敦蒙難之後,於英國長期潛心深入研究共產主義與馬克思學說,確定這種制度在中國行不通。再經考察西方各國政治制度,才提出以三民主義為立國精神,在中國實施民主共和的構想。”
      “孫中山說過,共產主義造就病態的社會,所以要以三民主義這種生理學的方式,醫治社會。這可以看出,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否定共產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才是解救中國的真正道路。即使孫中山後來決定實施聯俄政策,但也明確表示聯俄的先決條件,是不在中國實施共產制度。”
      許之遠指,三民主義明確規定中國的國體為民主憲政體制。因為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權”,民權的意思就是“權力在民”。而要保證權力在民,必須實施民主憲政、五權分立的政體,通過民主政體和政治制度保障每一個國民的權利。
      “民權”一說甚至比當今西方所強調的人權更為重要。因為有了民權,即有了民主憲政體制的制度保障,人權才能受到保護。

      抗戰勝利 令中國人民站起來
      許之遠強調中華民國百年歷史中另一重大貢獻,是領導全民抗擊日本侵犯,令中國擺脫鴉片戰爭以來受帝國主義欺壓的百年屈辱歷史。
      他指直到最近幾年,中國大陸史學界及官方宣傅中才陸續提到蔣介石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和軍隊對抗擊日本侵略、存續中華民族血脈的重大歷史貢獻。許之遠表示,中共長期以來只向人民宣傳共產黨依靠“小步槍”打敗日本,不提國民政府與國軍正面抗擊日軍的巨大貢獻和犧牲,這不是誠實面對歷史的態度。
      許之遠引述史實指,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為避免兩線作戰,日本一度與中國政府商議停戰。當時是1941年,若從1931年九一八事件算起,國民政府已單獨抗擊日本達10年。但蔣介石不為所動,堅稱仗既然已經開打,若要停戰,必須將中日兩個民族的“總帳”算一算。其中首要條件是日本必須歸還台灣給中國。
      不過日本當時已卷入太平洋戰爭,台灣對其戰略意義至關重要,所以日本無法答應這一要求。直到四年後日本無條件投降。
      “所以為了台灣歸還中國,中國人民傾全國之力,多打了四年抗戰,付出沉重代價。這也是今天許多中國國民黨人無法接受台灣獨立的重要原因。”
      許之遠指出,國民政府領導抗戰的勝利,不僅收回了台灣,也令鴉片戰爭來以百多年來中國人民的屈辱得以申張。“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準確地說是在抗戰結束、打敗日本的時候。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廢除鴉片戰爭以來一切不平等條約,廢除領事裁判權,取消租界,收回台灣,參與創建聯合國,恢復中國應有的大國地位。那才是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的時刻。”

 



前中華民國立委、歷史學家許之遠認為中華民國的民主憲政進程因日本入侵和中共建政而被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