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獨特藝術品 年代越久越值錢 巧雕葫蘆器 價值數十萬
( 2011-10-21 )



大圖為拍出69萬元的清巧雕匏器,小圖為清代龍紋匏器。

葫蘆本是十分平常的什物,但如果製成藝術品,就能登上藝術殿堂並進入拍賣會。在今年西泠印社的春拍中,一件清代巧雕葫蘆器(舊稱匏器)就以69萬元(人民幣,下同)成交,創下內地匏器拍賣的新紀錄。

      葫蘆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且與富貴、長壽、子孫繁盛等相關,文化內涵豐富,也是民俗文化的極佳載體。但葫蘆成手中把玩、懷揣的葫蘆器,還要有諸多錦上添花的美化手段, 如“烙”、“刻”、“砑”、
“燙”等工藝,把一個個天然的葫蘆化成一個個獨特的藝術品,化成收藏者眼中的“寶葫蘆”。
      在二十年前,人們根本不會想到這種民間的“雕蟲小技”會走進拍賣場,而且還能賣出一個大價錢。早在1980年代時,在北京官園市場,一隻品相很好的葫蘆器,幾百元甚至幾十元就能買到,但當時幾百元的葫蘆器如今沒有一兩萬元根本別想買到,而且就算有錢,也未必有人願意賣給你,因為這些古玩存世量目前已經非常稀少。依照現在的行情,這些蟲具的升值潛力是以10倍計的,價格幾年翻一番很平常。
      據瞭解,清中期以前的葫蘆器多為官方製作,且為上層人員使用和把玩,目前大多存於博物館中,北京故宮就有葫蘆器藏品590件;流人民間的葫蘆器十分少,所以藏家不易在收藏中搜尋到清中期以前的葫蘆器。而且,流入民間的那一部分葫蘆器,多落入少數專業收藏者手中。也因此,一旦有清中期以前的葫蘆器現身市場,立即會戰為藏家角逐的對象。
      由於葫蘆器的市場很狹窄,所以其在拍賣中很少見。和其他古玩一樣,葫蘆器年代越久,其收藏價值就越高。例如在2003年的嘉德秋拍中,一件清模印八仙紋匏瓶以63.8萬元拍出,在很多年裏保持了葫蘆器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此件葫蘆器範模清晰,紋飾寓意吉祥,器型優美,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葫蘆器藝術品。而在同一場秋拍中,一件清康熙年間的弦紋葫蘆器(底款為“康熙賞玩”款)也受到眾多藏家青睞,最終以29.8萬元的高價拍出。
      在2008年嘉德秋拍上,一隻雕刻精緻的清代玳瑁雕花蟈蟈葫蘆,則以2.7萬元的價格成交。2009年,在北京永樂春拍中,一件估價2.5萬元的鏤空玳瑁蓋官模雲龍紋葫蘆,成交價達8.7萬元。
      更有甚者,在中央電視台的鑑寶節目中,故宮博物院專家竟給3隻清代匏器估出了80萬元的天價,與其當初的收購價有天壤之別。

      始於明末 康熙乾隆喜愛
      葫蘆器是在明末出現的特殊工藝品,為明末太監徐九公(一說為梁九公)所創。到了1 6世紀,帶各種花紋、文字、詩詞的葫蘆器,已不罕見。
      清代的葫蘆器製作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皇帝曾在瀛台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並設專人管理,在宮廷的督造下,生產出了諸多清朗典雅的模製葫蘆器,其製作工藝精巧,產品種類紛繁。此一時期,葫蘆器製作工藝已臻精緻,品種齊全,式樣新奇,紋飾豐富。
      至乾隆年間,這種“樸雅”之器更深得乾隆喜愛,以為可勝金玉,乾隆御題詩詞中即有數首以葫蘆器為題材。這些宮廷葫蘆器除了供御前賞玩外,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臣以及饋贈外國嘉賓使臣。
      但後來,葫蘆器賞玩漸漸流行到民間,大多民間富家子弟以葫蘆器來鬥蛐蛐。
      清代中期後,宮廷葫蘆器製作漸趨衰落,到嘉慶、道光時已遠不及康乾時代之盛,而同治、光緒款者零零星星,更難得見,不論是宮廷葫蘆器還是民間葫蘆器,作為一種工藝品沒有再興盛起來,而是衰亡了。
      不過,由於勒扎、火畫、壓花、刀刻等製作工藝在道光中葉之後相繼出現,這些造型奇特、紋飾優美的器皿隨時間的洗拭和人為的摸撫摩擦,器色日漸深沉,猶如蒸栗,瑩澈潤細,更具欣賞魅力。

      贗品屢現 看色聽聲辨真偽
      由於古匏器逐漸受到藏家的追捧,在目前藏市匏器造假者多,贗品屢現,收藏者一定要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業內人士指出,鑑別葫蘆器真偽主要看三條:一、看色澤。老葫蘆的顏色比較重,偏暗紅色,也有黃色或淡黃色的,但無論顏色深淺,必有一種厚重感,具有古董傢俱所稱“包漿”的那種自內而外的油潤。
      二、聽聲音。老葫蘆以指輕彈時聲音清脆,而新葫蘆則因胎裏疏鬆而聲音發悶。
      三、查胎裏子。老葫蘆的外壁和胎裏子渾然一體,無法分辨,做舊的葫蘆裏子則都是用洱茶浸泡而成的,外表雖呈黑色或深褐色,但裏層仍為白色或淡米色,沒有厚重感。

      生活器皿賞玩物應有盡有
      匏器的種類按用途分,可分為實用器和陳設品兩大類,從各種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賞玩之物,應有盡有。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尚和審美取向。
      康雍乾時期的匏器大多都用在陳設上面,在製作上多不計血本。此時期的匏器在製作上審美要求極高,一般情況下百隻才能有一隻真正符合匠工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較高的審美性,每年製成的工藝品數以百計,有碗、盆、瓶、壺、盒、罐、爐等。
      匏器也可作日用品,能裝藥、盛煙和飼蟲。其中,用葫蘆做成的蟲具最有特點,在諸多蟲具中,葫蘆蟲具以其典雅別致最受嗚蟲愛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葫蘆蟲具最講究口和蓋,鋸掉葫蘆上半部,配上紫檀、紅木或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虯角或象牙的蓋(也叫芯子),畜養蟈蟈的還要在口內裝一個用黃銅絲盤成的膽。蓋又分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雕刻得玲瓏剔透,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圖案。

      書畫作品價值高“範匏”巧奪天工
      匏器在製作工藝上可分為三種,即刀刻匏器、針刻匏器和範製匏器。
      刀刻工藝在匏器中出現得較晚,分為山東刀刻單肚匏器和刀刻書畫匏器,前者選用無柄葫蘆器,先將其染成紅色,然後施刻,花紋均是由線刻、點刻組成的圖案,刀法流暢,線條飛動,具有粗獷淳樸的意趣。刀刻書畫匏器則先由名家在葫蘆上作書畫,然後由葫蘆雕刻家運用淺刻法加以完成,這樣珠聯璧合無疑是匏器中最具收藏價值的一類。
      針刻匏器即以針尖在葫蘆上細刻,表現出各種圖案,採用的多是圓球狀的小型葫蘆,所刻圖案格局性強,細微精緻,可以作為工藝品加以收藏。
      至於範製匏器,又稱模子匏器、範匏,就是以範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願生長成形。範製葫蘆的方法,是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範模中,隨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範模中的空間,待葫蘆木質化後取出,範模的陰刻圖文便在葫蘆上作陽文顯示出來,然後再經過裁割,塗黑漆裏,鑲象牙、玳瑁等口,即成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