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各大城市堵車狀況日益嚴重,圖為北京長安街上一片擁堵,一名駕乘走下車眺望無盡堵車路。
伴隨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規模擴大,交通擁堵這一“城市病”正快速由中國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打車難、騎車難、乘公交難、開私家車更難。一座座“堵城”的出現,讓如何解決這一難題迫在眉睫,而通過採集道路交通運行狀況和車輛行駛狀況,並利用這些資料改善交通訊號控制,以提高通行率的智能交通系統成為大勢所趨。目前,中國政府、科技部門和汽車廠商正在致力於運用這一高科技手段解決解決城市擁堵的難題。
現在城市中,不少車主打電話問的第一句就是“今天你堵車了沒?”去年11月,中科院研究顯示,中國15座城市每天因擁堵損失近10億元,擁堵等“城市病”正由中東部城市向西部城市蔓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某天早上,家住成都一環路建設路口附近的市民羅先生準備開車前往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觀。洗漱完畢後,羅先生編輯了一條短信,然後開始享用早餐。不到5分鐘,一條包括了路況資訊、行車路線、行車里程、行車時間、可選停車場地址的短信回饋到了他的手機上。隨後,羅先生便按照推薦路線開車前往博物館。行至紅星路一段時,道路指示牌下方的LED顯示幕正在顯示路況資訊,一路上按照LED顯示幕提供的路況資訊,羅先生暢通無阻地來到了博物館,並把車停在了短信中建議的停車場……這種駕車經歷不是小說劇情也不是電影情節,而是民眾將要迎來的智能化出行的一個場景模擬。
交通訊號僅能起有限指導作用
智能交通是什麼?對於民眾來說,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市民對智能交通的概念還很模糊,熟悉的是,在不少城市,即時路況資訊提示牌、剩余停車位指示牌等設施已經讓不少民眾享受到了便利。
據瞭解,智能交通系統目前已成為世界交通領域的熱門話題,隨先進科學技術的成熟,智能交通逐漸波及到各個行業領域。“智能交通系統是高速公路、鐵路及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更高效、更綠色的交通管理系統至關重要。我國的智能交通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相比海外超過千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發展前景和空間顯著。”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曾建平介紹,智能交通最突出的特點是充分採集道路交通運行狀況和車輛行駛狀況,當前的應用是利用這些資料改善交通訊號控制,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更進一步的是讓車和路進行資訊交互,現在在中國最典型的應用就是不停車收費系統;而更高級的發展就是建立完善的車路協調系統,讓車和路都聰明起來。
而現有的城市交通管理基本是自發進行的,交通訊號僅能起到有限的指導作用,導致城市道路資源不能高效率運用。
據調查機構預測,2011年,中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投資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超過20%,預計未來3年行業投入將達到1500億元,智能交通在城市間悄然興起。
出門前就知哪條路堵車
汽車司機都知道,造成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是資訊不對稱,出行時不知道道路通行的實際狀況。雖然各大城市都有交通路況廣播,但都資訊滯後。很多情況下司機已經被堵在路上才知道前方有情況發生,但為時已晚。如何及時獲取道路資訊以避開擁堵路段成為智能化交通的關鍵之一。
而智能交通系統可以通過設置在道路上的監控設備,將各條道路的擁堵情況匯總到管理平台,平台再將這些資訊提供給市民,使得市民在第一時間獲得路況資訊,提前知道哪條路堵車,要去的地方還有沒有車位,及時調整出行路線,提高道路交通運輸效率。此外,由於手機會發出微波,通過對某條道路上的微波數量進行監控,也可以推算出該條道路上的行人數量,及時瞭解擁堵狀況。
通過智能交通,民眾可通過網站、熱線、手機、車載導航等多種形式,即時掌握路況資訊,提前安排出行,告別堵車的日子。
政府增投入 市場大熱
中國政府已將智能交通系統作為中國未來交通發展的重要方向,今年4月《交通運輸資訊化“十二五”規劃》出台,國家對智能交通領域扶持力度不減。而在2008年4月,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頒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將“智能交通技術”列為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各地政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今年上半年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投資加速趨勢,行業投資規模從2008年的48.5億上升至2011的上百億元人民幣,增長十分迅速。《中國證券報》報道,根據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份,中國一級城市均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詳細規劃,80%以上的二級城市也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各地對智能交通的投資力度逐步加大。城市智能交通2010年市場規模達到125億元,預計2015年將達到250億元。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大對智能交通系統的投資力度。北京市將斥資14億打造交通發布系統、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和停車泊位管理系統三大智能交通系統,力爭“十二五”期末五環內主要路段全部覆蓋綠波帶,預計通行能力提高15%。廣州市將組織實施《亞運後廣州中心城區緩解交通擁堵方案》和編制《廣州市智能交通系統發展規劃》。此外,江蘇、深圳、瀋陽等都提出要打造智能交通系統,規劃也陸續出台。
推波助瀾之下,智能交通市場熱度與日俱增,吸引了大批安防企業涉入。據瞭解,在城市智能交通業務方面,目前國內安防企業主要集中在道路監控、GPS、交通資訊發布和系統集成環節。北京瑞華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裁趙晨陽指出,就全國範圍而言,中國的智能交通系統各環節均處於起步階段,上述規劃將直接驅動市場對前端資訊採集設備及視頻監控等安防設備的需求。
出行無憂 離不開資訊服務
智能資訊服務是智能交通系統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擁堵狀況日益嚴重的今天,智能資訊服務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能滿足多層次用戶的需求。車載GPS、可攜式導航儀(PND)、導航手機、聲訊電話是智能出行資訊服務的四種主要傳播管道。
首先是車載GPS,從2006年底開始,中國的GPS導航儀產品開始快速發展,至2009年第四季度,銷量已接近2008年全年銷量,2009年增長率達40%以上。而汽車生產商對汽車導航也越來越重視,現在汽車導航系統已不僅僅出現在高端房車的高配車型上,很多售價15萬到20萬人民幣左右的家用車也推出了裝載導航系統的導航版車型。
跟車載導航系統相比,手持導航設備目前的便攜性顯然要勝出一籌。而且,其在價格上的優勢十分明顯。市場競爭激烈,使手持導航產品的價格一路走低,進入普通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低能耗、環保性的中小型汽車的增加和自助遊、半自助遊的日益增多,給作為低端導航方案的手持導航儀及導航手機帶來了機會。掌上型的導航設備可以幫助駕駛者迅速瞭解目的地的道路,以及包括賓館、酒店等在內的實用資訊。
第三是導航手機,近年來,隨手機價格的下降,中國手機用戶的數量迅速提高。進入2009年,運營商3G網絡的商用,使導航手機的用戶體驗更上層樓,從而促進了導航手機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導航資訊需求增加帶動的導航手機銷量增長也引起了手機生產商的強烈關注。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幾十個品牌推出了導航手機產品。
第四是聲訊電話,聲訊電話是智能資訊服務的另一管道,聲訊電話是電信運營商的綜合服務平台,它基於語音、互聯網、WAP、短信、彩信、位置服務而構建。在中國各地,用戶都可以撥打,進行機票酒店等商旅資訊的查詢和預訂,餐飲、娛樂、交通、旅遊、便民等資訊的查詢服務,查詢和預訂的結果將會以人工語音和短資訊相結合的方式告訴給用戶。
美國研“預警系統” 顯示未來路況
針對城市交通堵塞,人們已普遍使用“即時路況”軟件,然而很多時候,等到人們發現前方有堵車時已為時過晚,來不及改道了。日前,IBM公司和美國加州交通局開發的一個“堵車預警系統”會收集每輛汽車的GPS資訊,通過數學模型,在堵車尚未發生時便可以預測出哪兒會發生擁堵,民眾甚至可以提前多達40分鐘便得知交通路況。
這個系統顯示的,與其說是“即時路況”,不如說是“未來路況”,它顯示的是很近的未來將發生的路面狀況。《新京報》報道,“如果你已經在路上了,而前方一個信號寫'下一個五公里將發生堵塞',你這時其實已經沒什麼選擇了”,IBM公司的科學家蘭巴說:“但如果你還沒出門前,就已知道了這樣的資訊,你的選擇就多了,你可以晚一會兒再出門或走另一條線路。”
在街道和高速公路中,很多交通堵塞往往是因為交通事故導致的,這些交通事故無法預測,一旦一個交通事故發生了,它產生的資料便會很快進入到預測模式中去,用伯克利分校的創新交通中心的科學家亞歷山大?狺白耶的話說,“堵車就像流體一樣,會產生激波。”這樣,可以及時通告了司機,便可以避免其堵車進一步擴大。
大的堵車往往是因為所有人都往一個方向開造成的,因此,如果要預測即將發生的堵車,知道人們的出行模式便十分重要。“聰明出行”在三藩市灣一帶設下了1000多個感應器,安裝在收費站、大橋、公路路面等地方,它們可以收集交通情況的密度和速度。當汽車開過這些感應器時,車輪會令感應器的線圈產生瞬間電流,然後,一個叫做“交通預測工具”的專案會將這些電流資料收集起來進行分析,這是瞭解車流下一步可能會在哪兒變得密集的一個途徑。
另一個重要的途徑是來自於司機們的行駛決策。當司機們加入了“聰明出行”專案後,這個軟件能將這些GPS導航資訊收集起來,記錄下開車的人們的個人路線,然後,再反過來向這些個人提供交通預測。
資訊不完備 缺統一平台
要緩解城市交通的壓力,智能交通系統不失為有效且科學的方法,不過如何實施及會出現怎樣的問題值得關注。相關專家及人士表示,未來的智能交通要實現整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形成智能交通的“雲平台”,最終實現公路資訊一體化。
賽迪顧問網絡咨詢事業部副總經理陳暢表示,未來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門需做出一個整體的智能交通系統,通過GPS資訊和演算法進行整體控制。
未來的智能交通要實現在整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形成雲概念。飛機的航班資訊通過先進的交通資訊服務系統指引附近的的士按時去機場等候;某條線路出現故障,可以及時分析周圍路段交通狀況,發布資訊對巴士及的士、私家車等進行繞行提醒,及時限行,從而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中國實施智能交通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雲概念,沒有把各個系統之間有效地融合,實現資訊共用處理。
在智能交通系統的構想裏,其初級階段是城市交通交匯成網絡狀,地面、地底交通相互交接,巴士快速交通系統(BRT)、輕軌、地鐵四通八達,人們可根據路面情況隨時選擇適合的方式出行。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交通建設並不缺乏上述的交通設施與載客工具,為何仍然“消化不良”?
“一個突出特點是國內公車站資訊不完備,多數公車站並不能為乘客提供換乘或公交何時到站的提示,這也往往加大了出行人的換乘時間,形成換乘點的擁堵狀態,換乘點一般又都設在中心區域,造成更大規模的路面堵塞。”原北京市交通治理局副局長段里仁這樣闡述。在運用智能公交系統的城市,如德國科隆市,公交站牌處立有遍布整個運營網絡的電子資訊顯示幕,不僅使候車的乘客瞭解車輛的準確到達時間以及換乘資訊,還可從標題資訊欄瞭解一些影響交通的事件和未來的重大活動等資訊,方便乘客出行。而在北京、上海、廣州及其他城市,除BRT經行路段外,多數公交站牌還無法實現資訊電子化。
智能汽車一上路 想去哪就去哪
斯皮爾伯格於2002年執導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所有汽車全由電腦網絡控制,精確並高速地行駛在高科技化的城市交通線路上,每個人只需做一件事,就是告訴你的汽車,你想要去哪。
而在不遠的將來,科幻電影中的大膽設想可能就會變成現實。今年,在重慶舉辦的智能車技術及應用研討會上,專家透露,“不堵車、不撞車”的智能汽車最多十年內就會實現。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原所長、國家汽車計算平台工程項目專家組成員史其信說,中國機動車發展過快,路網有限,無法避免導致交通擁堵,這就需要智能汽車來解圍。他說,未來智能汽車一上路,就由指揮中心進行控制,每輛車都安裝有傳感器,相當於車的一個“大腦”,能自動對突發情況作出判斷。《重慶晚報》報道,“智能汽車的發展其實就是要實現無人駕駛,把人們從低級的技能操作中解脫出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說,估算車距、控制車速、轉彎、超車等基本操作,汽車自己就能完成。
重大科技成就展早前在北京布展,這是展覽展示的特大型城市智能交通體系模型,勾畫出北京的交通藍圖。
在濟南濼源大街,一位私家車主通過“手機錢包”在咪表上支付停車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