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古老胡同 高僧為伴
( 2011-10-14 )



磚塔胡同與萬松老人塔。

磚塔胡同被稱為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的聞名,既有因之得名的萬松老人塔,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也因為胡同曾居住過魯迅、張恨水、劉少奇、老舍等名人,並有關帝廟、貝勒府等文物古跡。但文物保護方面並不理想。

      萬松老人塔,位於西城區西四磚塔胡同東口南側,始建於元代,據記載為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老人的骨殖塔。“磚塔胡同”因之而得名,是北京作為文化古城的早期標誌之一。
      西四南大街上匆匆的過客,每當走到磚塔胡同旁,常會做短暫的停留。隱藏在鬧市中的這座古樸的磚塔,很能吸引人們的眼球。不過緊閉的塔院大門,讓許多人只能遠遠瞅上一眼,有關塔的來歷更無從得知。
      即使是磚塔胡同的老住戶,79歲的張玉萍也只知道胡同的名字與塔有關,但是塔為誰而建她並不瞭解。“我們街坊鄰居平時都叫它?珖老和尚塔?玼,我也不信佛,很少到塔院裏頭去仔細瞧過。”
      汪建民曾考察過北京大多數的古塔,在他眼中,西四的這座磚塔高約15.9米,個頭不高,塔身沒什麼裝飾,因此單從外表上看是沒太多可欣賞之處的。“但這個塔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地方,一是此塔所紀念的?珖萬松老人?玼;二是塔身有氣孔,說明是空心的,裏面有東西,曾在元代歷史上影響較大。”
      萬松老人是金、元間著名的佛教曹洞宗的大師,曾在仰山棲隱寺(今門頭溝)修行,“為人耿直,不依附於權貴,又對忽必烈治國有影響”。
      元代重臣耶律楚材是萬松老人學生,其所著《湛然居士集》中記載,金章宗曾給萬松老人賜錢兩百萬,差使到棲隱寺要萬松老人跪下接旨,老人說:“出家兒安有此例?”於是焚香後站接了旨。
      1986年,文物部門對塔進行維修時,發現塔中確實有東西——裏麵包一座元代的磚塔。汪建民說:“雖然塔院門額上寫的是?珖元萬松老人塔?玼,但人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八角九級的磚塔,其實並非元塔,而是清塔。”據史料記載,萬松老人圓寂後學生所建的塔本為八角七級磚塔。
      到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敕令將元塔外面又包砌一層九級磚塔加以保護,於是形成了如今清塔包元塔的特點。


      人倚塔造屋
      按照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理事陸原的分析,“萬松老人圓寂(1246年)後建塔於此,當時屬於金中都的郊外地區,等到元大都建都時(1267年)在金中都的基礎上往東北偏移,這裏才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元代北京城盛行雜劇,磚塔胡同周圍是當時著名的勾欄瓦肆所在地,因此熱鬧非凡。”娛樂業的發達,催生了餐飲業的繁榮。《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又不知何年,居者為酒食店,豕肩掛塔簷,酒甕環塔砌,刀砧鈍,就塔磚礪,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罵,兩百年不見香燈矣”。
磚塔胡同裏的馮詠明回憶說,很多年前塔院裏也有飯館,後來又有藥房和裁縫鋪,“曾為王光美做過旗袍的有名的孫裁縫就在那兒開過鋪子。”直到1980年代,塔院中除了民居,也曾有過家電商店、婦女用品商店,磚塔一直淹沒在喧鬧雜亂的氛圍。
      目前西城區基本完成了居民的騰退和塔院新建工作。新建的北屋,成了暫住其中的建築工人的臨時宿舍和後廚。因為時不時有好奇心強的人闖入院子,給塔拍照或參觀一圈,負責給工人做飯的劉大姐白天儘量保持大門緊閉,“倒不是不想讓人參觀,主要是怕工人們的財物有可能丟失。”
      西城區文委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由於磚塔的權屬不明,尚未正式對外開放。以後對塔還要做一些殘磚補修方面的修葺,將來有可能主要用於旅遊觀光。

      “文化”胡同成“被遺忘的角落”
      可能正是因為胡同口有700多年歷史的萬松老人塔,在居民眼中磚塔胡同便是一條很有“文化”的胡同,光是近代,胡同中就曾住過許多名人。磚塔胡同84號曾是魯迅居住過的地方(原為磚塔胡同61號),在這偏僻的三間房內,魯迅寫出《祝福》、《在酒樓上》、《中國小說史略》等作品。老住戶劉鳳琴經常抱怨這裏“一點沒有原來的樣兒”,但卻樂於給人介紹當年房屋的格局以及魯迅家人的住宿情況。張恨水、劉少奇等也曾在磚塔胡同居住,但由於胡同拆遷或改造,其故居大多已不存在。
      在馮詠明眼中,磚塔胡同除了古塔,自己家所在的“多羅貝勒永恩府”以及關帝廟都是很有歷史的。“永恩是乾隆的兒子,這個貝勒府的院子曾是三進院落,貫穿兩個胡同。關帝廟曾在文革時破壞過一次。這樣的文物,現在都沒受到很好的保護,依然住人不說,房子要做到不漏不危也很難。”
      古塔作為佛教大師萬松老人的墓塔,曾長期被遺忘。馮詠明說如今磚塔胡同在附近同樣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雖然位於北京的中心地帶,周圍胡同基本都實現了煤改電,磚塔胡同仍然靠燒煤。“以前對門兒就是煤鋪,後來煤鋪變成了?珖磚塔旅社?玼,冬天人們就到其他胡同去買煤,現在買煤一直要跑到西直門去,除了運費貴,已經越來越不方便了。”他們家緊鄰古塔,自從地鐵四號線通車以後,地下傳來的隆隆作響的雜訊,同樣帶來許多困擾。馮詠明說,“修建地鐵時,文物部門為防止萬松老人塔發生塌陷,搭建許多腳手架用以保護。最終地鐵對塔身的安全沒什麼影響,想不到隨之而來的隆隆聲又成了?珖萬松老人?玼另一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先有塔 後有胡同
      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理事陸原介紹,說萬松老人塔是元代的塔,並不准確。
      按史料記載,萬松老人生於1166年,死於1246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開始建造元大都,1271年改國號為元。因此萬松老人去世的時候,元還沒有建立。
      磚塔胡同在元代實際是類似紅燈區的娛樂場所,著名的勾欄胡同也在附近。萬松老人是佛教高僧,其弟子不可能把他葬在這樣的地方。從年代和情理上來說,都是應該先有塔後有胡同。


      元塔詳情待考證
      對於萬松老人塔的史料記載並不多,因此,就有許多存疑的地方。比如為什麼選在西四這個地方,就不很清楚。
      據記載,萬松老人曾在燕京報恩寺內從容庵修行,有學者稱磚塔選址的地方就是從容庵所在的地方。
      但據現有的史料所查,其中提到的報國寺及從容庵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在齊化門(今朝陽門)內太廟西北的方長老寺內,但這是元大都建成以後的地名,因此在年代上不相符合;另一處指在南城的報恩寺內,屬於金中都舊城的範圍,同樣不是磚塔所在的地方。
      先有磚塔,再有磚塔胡同這點大體能夠確定。但建塔當時此處是否有民居並不好判斷。雖然西四當時屬於金中都的郊外,但附近的廣濟寺在金朝就已出現,附近的北海、什剎海,對於習慣於“近水源而居”的人們來說,又是理想的居住地。
      由此推測,很可能在萬松老人塔建立之初,附近已有民居存在,不大可能是荒野之地。這是第二個存疑之處。
      第三個存疑的地方是萬松老人塔中元塔的樣子。1986年文物部門維修該塔時,只說發現其中包元塔。後來一直也未再打開看過,元塔的具體情況無從得知。
      再有,契丹族、蒙古族、旗人滿族等,一般崇尚自然色,元代的塔有許多便是白色的。萬松老人塔中的元塔,是否外面也塗為白色?因為沒有親眼所見,因此並不好說,只能作為一個存疑有待證實。



磚塔胡同。

北京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