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學者分析歷史功過 見仁見智
( 2011-10-14 )



歷史學家左光期望兩岸能夠盡快不受政治影響,編修客觀公正的百年民國歷史。

多倫多地區僑學界五十五個團體組成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祝活動委員會,將於未來一年內展開多項活動慶祝中華民國百年華誕。由明年四月起,採自國父孫中山革命發源地檀香山的“百齡薪傳——建國百年全球聖火”將在多倫多展開傳遞。未來一年內當地僑界將組織多項活動慶祝國慶百年。

      由一九一一至二○一一這一百年,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成長史上是一個關鍵的歷史轉折時期。中國由數千年持續的君主皇權社會進入現代世界,中華民族在爭取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其中有多少經驗與教訓可資借鏡。可惜的是,至今兩岸華人社會中沒有編修一部完整客觀、真實而令人信服的中國近代百年史。
      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左光指,釐清辛亥以來百年的中國歷史重大事件,客觀公正地編修中華民國史,客觀評價百年人物,忠於史實,秉筆寫春秋,這是對歷史的交代,也是對後人的責任。
      可惜這一重大學術工程在兩岸均一直受政治所左右,至今沒有完成。
      在大陸政治體系中,“中華民國”已在一九四九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而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中華民國史,乃至由一八四○年鴉片戰爭起始的中國近代史編修中,對於所有歷史人物或事件的闡述與評價,一直是以官方認可的中共黨史為基準、或是依官方的標準結論作為基調而展開,並出現於教科書或是學術著作中。提出與官方相左的史學觀點或史實證據的人,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難免遭遇慘烈整肅。
      直到最近一個時期,隨大陸政治氣候的開放與電腦網絡的普及,才有一些學者敢於突破所謂“黨國史觀”,對近現史上一些重要人物事件進行新的闡述。
      比如對中共創始人、五四先驅張國燾的重新評價,長征後期中共“西路軍”的覆滅過程、對所謂毛澤東“軍事天才”神話的戳破等等。
      國府遷台之後,在台灣也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一黨專政。
      “黨國史觀”作為不可觸犯的天條,情況如出一轍。左光表示,傳統的中華民國史是以中國國民黨黨史為基調,其歷史撰述均是圍繞突出國民黨的“豐功偉績”。
      詭異的是,當台灣實現民主化與多黨制之後,情況發展到另外一個極端。由於涉及到最為敏感的國家認同問題,“中華民國”一稱在台灣似乎也成了一個極度敏感的字眼。左光表示,眾所周知,台獨思潮的興起與傳承是由否定“中華民國”起始的。
      民進黨執政八年中採取大規模“去中國化政策”,教章中已取消了中國斷代史的研究與教學。
      在日益強化的否認“中華民國”的民間情緒下,系統編修民國史也成了不合時宜的做法。
      古往今來,政治介入歷史,當權者按照自己統治的需要確立史觀,解釋歷史,這樣的事例層出不窮。
      但誠實面對歷史,不以統治階層的意志隨意塑造歷史,乃是一個民族反省、進步的出發點。
      左光期望兩岸政府、人民和學術界都可以借民國百年的歷史契機,增加反省意識,更希望能有客觀、公正、科學、真實的民國史盡快面世。

      近年民國史研究“台灣不如大陸”
      隨中國大陸的開放,近年來學術界對許多民國時代的人物和歷史事件開始作出重新認識和思考。
      左光表示,據他所知,大陸近年來將編修民國史作為一項史學界的重大工程展開,不少在台灣有影響力、卻在民進黨執政以來無以發揮專長的歷史學者,亦應邀前往大陸南京等地參與這項工作。
      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教授左光認為近一二十年來在台灣在民國史的研究工作方面反而沒有大陸出色。民進黨主政的時代去中國化,現今雖是國民黨主政,但民眾對國家認同仍存在重大爭議,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卻沒有一種心胸和氣魄理直氣壯地編修民國史。
      雖有一些學術界人士按史學研究的方法出版過一些客觀評價民國史的著作,但影響力始終有限。何況2012年大選情況不明朗,是否出現再次政黨輪替仍屬未知。

      一生傳奇 見證百年滄桑
      今年九十四歲的劉海波,生於民國六年,幾可說與民國同齡。
      他出生於大陸河南省,在民智未開的鄉村中度過青少年時代,因日寇入侵民族危亡而奮起從軍報國,抗戰勝利後參加過國共內戰,隨軍攻打延安。一九四九年隨國軍遷台。
      劉海波生於公元月一九一七年,即民國六年,祖籍是河南省延津縣寨子村。此地處黃河以北,因黃河氾濫成就鹽之地,加之風、旱、澇、蝗災害經年不斷,為中原最為貧瘠苦困之地。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劉海波於當年九月與同村四十多位熱血青年南下武漢參軍入伍。他本人被遴選為醫兵,隨國軍參與抗戰八年,服役期間閱盡中華兒女為抗擊敵寇死傷無數。
      劉海波自從軍報國之後,僅在一九四六年五月抗戰勝利之後返國故鄉一次,彼時他的父親因參與家鄉抗日活動,已於四年前犧牲,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也在他離家期間去世。
      好在他得以與母親、外祖母和倖存的一弟一妹短聚,盡敘天倫之後返回部隊。這也是他與至親的最後一次會面。
      抗戰勝利後國共和談破裂,內戰爆發。劉海波旋即參與國共陝北戰役,跟隨胡宗南部攻打過中共革命聖地延安。
      此後他決計繼續完成抗戰期間被打斷的學業,考入國防醫學院專科部,在上海受訓, 一九四九年國共徐蚌(淮海)戰役國軍吃緊,劉海波於四月隨校先行遷至台灣。
      劉海波於一九四九年隨軍遷台,不久中共建政,兩岸消息隔絕。他自此失去原籍慈母音訊。事母至孝的劉海波多年中一直多方努力,間接與大陸家人通信及匯款。指望貼補親人於萬一。
      直至一九八三年,已在台灣軍界退休並移民加國的劉海波,念母心切,終借由台灣返回僑居地加拿大之機,想盡一切辦法取道香港首次回大陸省親,才從尚在人世的一弟一妹口中得知,原來母親早在一九六○年四月,於當時蔓延全中國的大飢荒中,在貧病飢餓中於鄉下離世。身後連棺木也沒有,只好穿舊衣覆破被合葬於先父墓穴中。而他自己二十多年來而不知,持續匯款一直被他人侵吞,受了大騙。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百年,九十四歲的劉海波經歷了其中大部分年代。
      劉海波近年來先後出版了自傳“八十雜憶”與“九十雜憶”,目前則正在夫人的協助之下撰寫自己的“百歲雜憶”。歷史長河中,個人的命運其實是無法同國家的命運分開的。
      這一百年中,中華民族命運的大起大落,國共兩黨的恩怨情仇,兩岸人民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結,其實都在劉海波老人的一生中得到見證。

      六次省親 喜見家鄉變化
      在兩岸長期隔絕的年代裡,劉海波與親人隔絕達三十四年,慈母於故鄉離世二十三年而不知,長痛於心。
      兩岸交通恢復之後,他以耄耋之年多次返鄉,祭拜先人之余捐錢捐物,期盼家鄉進步,在原宅修建“雙親樓”。他現時受聘多倫多加拿大河南同鄉會的榮譽會長。
      今年已94歲的劉海波,至今仍在其多倫多寓所中供奉母親、外祖母和岳母的照片。
      未能事奉至親終老令他長痛於心。在1983年首次省親時,他即出資整修了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陵墓,以盡人倫孝道。但這樣仍不足以彌補他內心中對父母的愧疚。
      在1996年,他於退休生活中、在經濟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再斥巨資於故鄉整修父母的祖屋,新建築後命名為“雙親樓”。同時捐資修建當地學校。
      自1983年首次省親至2004年,劉海波先後六次回國省親,除回鄉祭祖及探望親人之外,亦訪問了北京、天津、雲南等地。其間還參觀了改變其一生的七七抗戰爆發地——北京盧溝橋。他悉心觀察並欣喜於家鄉的進步與變化。
      1993再次返里省親時,他發現鄉原本單調劃一的灰色服飾已變得多有色彩,鄉間車道已鋪就柏油路面,人民的接觸及交談似乎已解除限制。
      到了1997年再次省親時,除了視察自己出次興建的“雙親樓”之外,他也驚喜地發現農村中已有了樓房建築,不少親友家中已裝設了撥號自動電話。
      2004年之後,劉海波因年事已高未有再返大陸,不過他心繫家鄉之情沒有改變。
      近十幾年中來自大陸旅加的移民人數日益增加,大陸籍河南人在多倫多居住者人數越來越多。
      劉海波通過與他們的接觸和互動排解心中思鄉之情。後來在多倫多成立了加拿大河南同鄉會,德高望重的劉海波受聘擔任榮譽會長。

      意識形態左右與史實相去甚遠
      左光表示,不論在大陸還是台灣,當修史受到意議形態與政治立場所左右、所介入的時候,編纂出來的歷史必定會與真實的史實相去甚遠。
      民國百年史可謂是受政治干擾最嚴重的領域,諸如史實不清楚,似是而非,或與事實完全顛倒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蔣介石在北伐與領導抗戰中的歷史功過,蘇俄1917年革命、共產國際成立對中國政治、對孫中山先生個人的影響,聯俄容共政策的形成,國共的合作與分裂內幕,五四時期思想啟蒙運動對中國知識界的影響等等重大歷史問題,至今都有待史學界釐清。
      其中最突出的一例是國共對抗戰的歷史貢獻。左光表示,在傳統的中共黨史中將所有的功勞全部歸於中共自己的軍隊,完全抹殺國民政府及國軍的努力,這顯然與史實不符。翻開抗戰期間大小300多個戰役,絕大多數都是國軍在正面戰場擔任主力,這些事實是難以迴避的。近年來大陸學者在學術研究中,已越來越多提到國民黨在抗日正面戰場的貢獻。左光列舉的另一個實例是,國民黨的“清黨”政策(中共黨史稱“4.12 反革命政變”)最早是由創黨元老蔡元培提出的。清黨是國共分裂的轉折點,亦導致了對共產黨人的殺戮。大批中共早期精英,包括曾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如肖楚女、向警予、惲代英、鄧中夏等,在清黨期間及隨後兩三年就義。不過蔡元培在五四時代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這一時間北大成為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發源地,並產生了陳獨秀、李大釗、鄧中夏、張國燾等一大批中共的創黨精英及中共的文化旗手魯迅等。由於這一層淵源,特別是蔡元培後來與宋慶齡等參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活動,對中共而言仍是一個正面形象。中國大陸的史書中因此不會提到蔡元培是“清黨”的始作俑者。至今蔡元培在中共治下仍是正面形象,北京大學校園內有其塑像。



劉海波與夫人周明箴於2010年底攝於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