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讓老人和孩子從鄉村“孤島”突圍
( 2011-10-14 )



醫護人員正在為小夢做治療。

      在中國湖南省雙峰縣一個村莊,一歲零八個月的小女孩小夢,其父母在長沙打工,她在老家由祖母撫養,幾天前,祖母在家中突然暴亡,無成年人知曉,7天後奄奄一息的小夢才被人發現。這當然是一件偶然的極端事件,但這種偶然的極端事件,正是在中國鄉村青壯年大批外出謀生、只剩下老人小孩留守的普遍狀態下出現的。
      雙峰縣是曾國藩的故里,距筆者老家不遠,今年中秋前筆者剛去過那個地方。那片土地上的鄉村可以說是整個湘中地區乃至整個華中、華北、西北地方的縮影。一個個村莊幾乎看不到幾個青壯年,一棟棟房子整日寂靜無聲,剩下的老人和孩子靠城裏打工的青壯年寄錢回來生存……
      這樣的村落沒有了正常的“生態”,因為正常的社會生態是各年齡的人層次分明、充滿活力的。
      數千年以降,重視人倫秩序家庭溫情、有敬老愛幼傳統的中國社會,第一次大面積地出現讓最需要社會關愛的兩類弱勢人群———老人和小孩相依為命的狀況。
      當一個村莊和社區缺少青壯年的保護和照料時,這個村莊和社區的整體抗風險能力會變得很差,成為一個個很難經受起風浪衝擊的“孤島”。不久前,距離小夢所在的雙峰不遠的邵陽縣,一艘超載的渡船傾覆,溺亡的12人中大部分是正值花季的初中生,這些初中生幾乎都是“留守少年”。
      在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昂首闊步邁向城市化時,一部分老人和兒童留守鄉村或許是難免的,然而,中國的公共政策制定者和社會有識之士,是否應該做一番較深的思考:公共政策是否使留守老人和兒童這一人群過於龐大?各級各地政府在減輕這兩個本應受到全方面關愛的人群的痛苦上有什麼責任?
      從改革開放之初,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打工開始,各級政府出台的各項政策離打破城鄉壁壘、讓務工者最終融入城市的目標有相當大的距離。甚至可以說,許多地方政府在追求GDP增長和城市化加速時,並沒有把進城務工者看成城市化的主人和當然的受益者,僅僅將其看成搭建城市“腳手架”的勞動者,城市的教育、醫療、養老等諸多公共服務中,根本沒有這些人的位置。
      如此,這群龐大的進城務工者不得不成為城鄉之間漂流的“候鳥”,多數人也不可能完成從鄉村人向城市人的角色轉化。多數進城的務工者,僅僅把城市看成出賣勞動力掙點血汗錢的地方,他們的收入很難支持自家老人和孩子在城市裏生存。那麼,大批老人孩子留守在鄉村,幾乎是必然的。以小夢父母為例,夫妻倆在長沙打工,每月加起來3000多元的收入,讓老人帶孩子留守在鄉村,全家的生活成本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在這一事件中,如果僅僅指責小夢父母對老人孩子過於疏忽,那就太簡單粗暴了,哪一個打工仔不願意享受父母妻兒團聚在一起的天倫之樂?
      很難想像,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鄉村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教導,在年老的祖父祖母看管下長大,他們的受教育狀況、心理健康狀況會怎樣?他們成人後如何看待和適應這個社會?
      當務之急是,政府和整個社會應該行動起來,在大的政策層面有所推進,儘快幫助這類數目龐大的老人孩子從鄉村的“孤島”突圍,撤離到可以得到保護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