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愛沙尼亞塔林中古雙城記
( 2011-10-07 )



東正教堂內部裝潢極度細緻。

被譽為世上保存最完整古城之一,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由山上、山下兩個古城融為一體,洗去西歐文藝復興式的細緻雕工,取而代之是中古世紀風格,完好的城牆、塔包圍下,盡是石卵路及排列整齊的粉色小屋,這個猶如童話之鄉的地方,也順理成章地早在199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昔日山頭 貴族居所 
      塔林古城的獨特處,在於由兩城組成,中間以長短腳的兩條斜路相連,遊客如我通常會選擇走短路上山,再循長短下山。有此分隔,在中世紀時代,階級分明,山上是權貴居所和統治中心,平民百姓只能在下城All-linn一帶活動,兩個文化、生活及風俗完全不同的城市,直至1877年才合而為一。
      除古城內部一分為二,回顧塔林歷史,也是滿有波折。自從愛沙尼亞祖先首度進駐後,在十一世紀發展成中西貿易中轉站,不久更加入德國商人建立的漢撒同盟(Hanseatic Trade League),古城便是在十三至十六世紀逐漸建成的。
      雖然一直渴望獨立,愛沙尼亞卻不幸地先後被丹麥、瑞典、俄羅斯、納粹和前蘇聯政府統治,至1991年前蘇聯解體才正式宣布獨立。
      血淚史長如一匹布,不過正因如此,當我走在權貴聚居的Toompea山,便發現不少具代表性的風格建築,計有舊愛沙尼亞的石牆皇宮,以及路德教、東正教及天主教的教堂,據說建於1900年的東正教堂更出自聖彼德堡建築師Luigi Rusca之手,是沙王政府空降權力的標誌舉動。
      為方便掌權者隨時能觀看下城的舉動,山上設有兩個景色一絕的觀景台,前者在Kohtu街,除古城景致,還有今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高樓作背景;另一個Patkuli觀景台,則是領略古城童話感的好地方,紅頂小屋圍St. Olaf's教堂分散而建,教堂本高一百五十九米,自1549年建成以來,足足雄霸全球最高建築銜頭七十多年,但在歷經數次火災和重建後,今天只有一百二十四米,但比起約高十五米至二十米的城牆防禦塔,還是一枝獨秀。城中的防禦塔共有四十六座之多,在當時守護八千市民;今天,這兩個景點都屬遊客必到,我稍作逗留多拍照片,也差點被後面急性子的同胞遊客推下山去!我想,每天到訪的人也應超過八千吧!

      歷史遺 多不勝數
      若有看過《史力加》,應該不會對“中世紀”感到陌生,從現代化的市區,穿過Viru門,便正式進入古城範圍。這裏不單景色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變身,就是商鋪職員也紛紛穿上中古時裝,女的連衣裙、男的及膝束褲配皮靴,迎接你回到舊時代。塔林古城面積大,景點自然多,走在古城,平均每五分鐘便可遇上有故事可考的景點,包括塔林最老的時鐘、歐洲最老的藥店、古城中鮮見的文藝復興建築,每處幾乎也可當選明信片景點,一小時走走逛逛後,我來到廣場上的Cafe稍事休息,才發現自己已拍下五百多張照片!
      說起例牌成為歐洲古城人流聚集點的廣場,塔林雖也一樣被Cafe、餐廳和手信店團團包圍,不過這裏比我曾到訪過的西歐廣場都要廣闊,缺少雕工複雜的文藝復興建築教堂,取而代之是平實樸素的歐式建築,粉色尖頂屋整齊排列,中間無可避免地聳立市政廳。這家哥德式建築現已成為接待政要及外賓的場所,每年只在7月、8月才對外開放,即使未能入內參觀,也請抬頭考考眼力。旅遊局職員Tina告訴我,位於六十四米高處、市政廳尖頂的風向儀是武士Thomas,出身寒微的他,當年卻對貴族玩意射箭極有天賦,曾在射箭比賽中一矢命中屋頂尖端的箭靶,及後更成為出色武士,並在十六世紀開始成為塔林市的守護標誌。
      不知是否Thomas位處頂端,望上去矮矮小小的,甚是可愛。

      歐洲最古妙手藥房
      塔林是歐洲最古老市集之一,內有不少老字號商店,名為Raeapteek的藥房,就是整個歐洲最長壽的藥房。據文獻顯示,這藥房在1422年已由第三位老闆掌舵,一直營業至1991年。
      宏觀Raeapteek的歷史,當中以掌管超過三百年的Burchart家族最厲害,來自匈牙利的Johann買下藥房後,便一直把生意傳給下一代,十代傳人中,大部分都是醫生,社會地位舉足輕重,有的曾是古城的責任醫生,有的更被征召醫治病入膏肓的俄國沙王。收歸國有並大規模翻新後,藥房在2003年重開,踏入藥房內,雖然裝潢古舊,卻極度雅致整潔,左邊一隅還成為小型博物館,簡述藥房歷史,原來從前的藥房不僅賣藥,還兼售文具、食物和香煙等,十足我們的士多!
      看到古時的醫療用具和用料奇特的藥品,更叫我大感驚訝,例如混入木乃伊粉末的木乃伊果汁、燒焦蜜蜂、蝙蝠藥粉、蛇皮藥水和由獨角獸頭上獨角磨成的粉末等,跟中國醫學不遑多讓,可惜今天藥房已改賣阿士匹靈及威而鋼等現代藥品!

      回到過去商家盛宴
      拜見過Thomas後,Tina便說:“未到過Olde Hansa,便不算來過塔林。”在廣場轉角位置,聳立一幢尖頂白建築,遊客熙來攘往,穿中古服裝的職員不斷邀請客人入內用餐。“這建築重現漢撒時代的商人居所,除眼於吃大餐外,還應同時感受家中氣氛和擺設。”Tina介紹道。
      木造餐廳內燈光昏暗,直如置身地窖,還隱約可見精緻的陶瓷食具和掛在牆上的人像畫作地毯,此時職員便來解說中世紀的用餐習慣及禮儀,原來當時大多流行十多道菜的盛宴,以現今尺度計,不少都屬前菜類,如醃青瓜、乳酪和大麵包等,能稱作主菜的只有魚和腸,當中又以熊肉最珍貴。不論任何菜式,更一律以大盆呈上,客人只能拿取自己的分量,然後傳給旁邊的人,另替他人分菜也是不禮貌的行為,當我們順手替友人分菜時,即被Tina喝止呢!



在上、下山城間的商賈居所三姊妹之屋,建於十四世紀,現已改作酒店。

廣場四通八達,在十一世紀開始已是貿易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