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越洋救國 華僑踴躍籌餉宣傳
( 2011-09-30 )



左圖為孫中山致李敏周的親筆信。中圖為由孫中山先生簽名致謝函。右圖為由廖仲愷簽發的收據。李承基、司徒惠初提供

海外華僑均踴躍捐款籌餉,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勳,被孫中山譽為“革命之母”。澳洲華僑當年雖人數較少,但在捐款籌餉、宣傳革命上盡心盡力,絲毫不亞於別國華僑;他們對祖國的深切關懷並不會衰退,寄望祖國進步發展的心情始終不變。

      華人移居澳洲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時開始。華僑在國外辛勤勞動,為僑居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卻毫無地位,受盡殖民者的歧視、剝削和迫害,生命與螻蟻無異。


      清廷無能苦難訴
      這種慘痛經驗使華僑深感當時祖國政治之腐敗、國力之不振,建設之落後以及工商之凋零。期望之切轉致失望之深,因此凡任何人能以富國強兵之說相告的,都能得到華僑的支持和擁護。澳洲華僑在十九世紀下半期開始有組織的政治性活動,其中有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組織和康有為、梁啟超的保皇黨。


      熱忱報國立功勳
      澳洲華僑不僅大力宣傳革命,更節衣縮食慷慨解囊,給予革命雄厚的經濟支持。民國紀年前二年,墨爾本啟智社匯交孫中山二百八十多鎊作為武昌起義軍餉之用;其後威靈頓同盟會分會,墨爾本少年中國會,悉尼支部等共籌得軍餉約一萬三千鎊。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悉尼及墨爾本兩埠同志捐資數百鎊助餉。
      武昌起義後,奉孫中山指示,共和派將澳洲華僑捐款主要用於支持廣東省光復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需。到民國元年五月,澳洲華僑共募集一萬兩千三百五十八鎊。
      隨後,從一九一二年六月至一九一三年七月,澳洲華僑踴躍參加國民愛國基金運動,共募集到兩萬六千鎊,其中包括墨爾本細木工僱員工會靠平時節衣縮食捐獻的六百鎊。
      總之,在武昌起義後的頭兩年裡,澳洲華僑各個階層,從富裕商人到菜農、細木工,均在財政上支援新生的共和國方面做出了貢獻。

      梁超澳洲籌款保皇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維新派政治家以及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是中國內憂外患之時,梁啟超及老師康有為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國,向光緒皇帝提出變法,激怒了慈禧太后,1898年9月反對派發動“戊戌政變”,康梁二人逃往海外繼續堅持保皇運動。
      當時澳洲各地華僑久聞康梁大名,激於愛國義憤,以為如能使光緒復位實行新政,中國便可富強。1900年10月,紐省保皇會邀請梁啟超前往澳洲。
      梁啟超在到澳洲之前,對澳洲社會便早有注意。他認為澳洲華僑縱然在人數上無法與美、日及東南亞相比,但財力上也許能有所幫助。梁啟超在致康有為的信中說,新加坡社會習氣太深,不像澳洲屬英國管轄,沒有清政府的官員,議會也不需要游說便可自然開始,在澳洲發展的話一定會有效果。
      對於澳洲華僑社會能夠如此重視的,在清末從事維新運動的仁人志士之中只有梁啟超一人而已。
      梁啟超於1900年10月7日離開檳榔嶼,於25日到達西澳省的非厘文度埠(Fremantle)。26日,梁啟超到達澳洲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柏斯, 27日晚在長老會堂發表演說,並最終促成了西澳保皇會的成立,使保皇派在澳洲西部站穩了腳跟。11月1日,梁啟超到傑拉爾頓(Geraldton)演講並開保皇會支部。10日,梁啟超到達阿德雷德,不僅受到華僑的熱烈歡迎,連澳洲政府官員也對他友好款待。14日,梁啟超到達墨爾本,受到紐省保皇會總理劉汝興的熱烈歡迎,21日在四邑會館的募捐中收穫頗多,“一席之間立捐七百余鎊。”23日,梁啟超到達澳大利亞著名金礦產地、當時華工的聚居地巴臘拉特發表演講。
      梁啟超於1901年4月14日離開悉尼,在澳洲總共居住了半年。這半年時間裏梁啟超親自到僑胞居住大小各埠約二十處,籌募捐款,發表演說,促進僑界團結,振奮人心,姑不論當時梁氏保皇主張的是非,其於啟發旅澳華僑的愛國情緒是有絕大貢獻的。之後清帝遜位,民國成立,澳洲各地的保皇會也就在無形中解散。

      僑心灼熱 孫文親筆致謝
      澳洲華僑團體及個人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多不勝數,尤其是孫中山同鄉香山(後改稱中山)縣人為最,悉尼僑領鄭嘉樂曾整理出一份名單,包括其先人鄭日等共六十多人,自一八九四年起,迄一九三零止,支持中國革命及建國。
      中山同鄉的行動,反映中國人重視故鄉情。這批愛國華僑的後人,大多留在澳洲,融入主流,不過依然心繫故國,當祖國有事必全力支持,例如先前的水災、地震浩劫等,他們都施以援手。當孫中山先生於第二次革命失敗後,黨人星散,逃亡到日本,處境困苦,後於民國三年(1914年)成立中華革命黨,以備東山再起。是時澳洲商人李敏周聞訊,委託吳鐵城轉贈白銀五千兩,戮力支持。孫中山先生對雪中送炭之舉深為感動,百忙之中親筆致函感謝,並用上“不忘故人”之句表達其內心的感動。該回條原件在一九三七年送南京國史館保存。李敏周是香山縣石歧鎮人,十八歲時(1898年)隨鄉親梁坤和到澳謀生,一邊務農,一邊苦讀,至一九零八年棄農從商而致富。
      李敏周一九二六年在上海與鄉親攜手創立“新新百貨”,即與先施、永安、大新齊名的上海四大公司之一,一九三六年去世,年僅五十五歲,由其子李承基接管家業。李承基四九年離大陸到香港、再定居澳洲至今,今年正九十五歲,仍精神矍鑠,健步如飛。
      華僑不僅支持孫中山革命,革命後倒袁、北伐、建國,以至抗日。例如一九二零年由悉尼致公總堂第二任盟長黃柱以悉尼華僑救濟局名義捐出軍餉二千英鎊,資助中國革命軍。
      孫中山先生親筆簽名致謝,稱革命軍已克復惠州,廣州亦將攻下,足見對捐款重視。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的悉尼僑領司徒惠初說,當年悉尼一般人周薪扣除稅項,只得一鎊余,可見當年捐款救國之熱烈。前頁圖所示的謝函及廖仲愷簽發的收據已成重要歷史文獻,此收據承蒙中國國民黨駐澳洲總支部提供。本報記者華木報道

      黨員日眾民心齊
      歷經廣州起義、武昌起義之後,中華民國於一九一二年元旦在南京正式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澳洲華僑得知此消息後無不倍感振奮,覺得復興國家有望,對革命也更加熱忱。其時,墨爾本少年中國會正式改名為美利濱國民黨支部,威靈頓也成立了國民黨支部,加入國民黨的華僑亦與日俱增。截止一九二○年四月,登記黨員共五千二百八十九人。在澳洲,紐西蘭及南太平洋各島嶼上,凡有華人之處,必有國民黨黨員。國民黨駐澳洲總支部於一九二二年於悉尼落成,其時舉行盛大慶祝會,澳洲各省及南太平洋各地的華僑代表群集一堂。這座見證中國政治變遷的建築物在悉尼華埠奧迪謨街七十五號,迄今仍為澳洲國民黨支部所在地。廣大澳洲華僑對辛亥革命的大力支援,從一八九四年孫中山建立興中會開始,到武昌起義,再到國民黨駐澳總支部建立,熱情始終不減,不僅成為孫中山等長期堅持革命鬥爭的物質保証,更是支持共和黨人奮鬥的寶貴精神力量。

      口誅筆伐共救國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紀念。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腐敗滿清政府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而長年奔走海外,尋求革命支持。澳洲華僑參加孫中山革命的第一人,是謝纘泰。謝氏本為悉尼華僑,清末曾返香港求學,他交遊甚廣,具有新思想。 1895年2月下旬,謝纘泰自願加入孫中山創立的“興中會”,隨後參與密議襲取廣州的革命計劃。
      另一位悉尼華僑余榮於1902年加入興中會,是第二個澳洲華僑革命黨員。 就個人贊同革命行動言,澳洲與國民黨的淵源甚早。
      1905年,“興中會”擴大為“中國同盟會”,澳洲華僑群情激昂,紛起回應。1909年,墨爾本僑胞組織新民啟智會宣傳革命主義,擁護孫中山先生,會員達三百多人,聲勢頗盛。1910年,新民啟智會改名為少年中國會。在同一年,僑胞呂傑在紐西蘭威靈頓組織同盟分會,創辦《警東新報》。
      撰寫文章力辟保皇黨政見,與擁護梁啟超的《東華新報》做筆戰,強調一個強大的中國是解決澳洲華人問題的唯一辦法。

      清末保皇黨 在澳洲僑界活動
      戊戌政變之後,康有為、梁啟超遠走海外,繼續堅持以保光緒為中心的政治活動。
      1899年7月,康有為在加拿大設立保皇會,旨在取得華僑的資金和人力支持,營救光緒帝以及繼續維新變法。1899年10月,康有為寫信給悉尼著名華人領袖梅光達,要求他帶頭在澳洲成立保皇會。
      梅光達雖是保皇分子,但不願意直接出面。因此任紐省保皇會董事的華僑為劉汝興,歐陽萬慶等人。
      澳洲華僑對於紐省保皇會的成立反響熱烈,一月之內已有會員250人左右,會費每份四先令。每人可認多份, 有一人認五十份的。該會成員經常集會演說,宣揚保皇政見,還聯合其他同鄉會如聯益堂等共同活動。又創辦東華新報為其機關報。為吸引更多有財力的華人入會,募集更多資金,該會聲稱除保皇外還要集資開設銀行和輪船公司,並許諾光緒復位後,捐獻巨款者將授予開發國家自然資源的特權。
      澳洲華僑支持保皇黨有其原因。康梁兩人均為廣東籍,與澳洲華僑多有鄉誼,因此在華僑中極得人心。再加上澳洲華僑備受白人欺凌,親眼目睹各國政治經濟建設的進步,愈發覺得國政日弊,均以為中國的貧弱皆因慈禧愚昧昏庸,因此仍寄希望於光緒,以為國體不改,僅需光緒執政實行新政,中國便可得救。因此康梁的保皇學說得到了多數華僑同情。
      然而由於保皇黨沒有清醒的革命主義認識,始終持保守態度,因此當孫中山的革命學說在澳洲華僑中興起後,保皇會聲勢漸弱。
      直至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遜位之後,保皇會無皇可保,澳洲各地保皇活動也就風流雲散了。



經香港寄到悉尼致謝函的信封。李承基、司徒惠初提供

李敏周

建於一九二一年的悉尼中國國民黨總部,至今仍屹立於唐人街上。 鐘亞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