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美對華貿易成本超預期
( 2011-09-30 )



大批貨物在上海港口等候運往美國。

      有學者發表研究報告稱,美國擴大對華貿易多年來,不但製造業萎縮,其他行業也受到影響,而且政府在失業等方面的福利開支也持續上升,雖然整體而言貿易仍然利多於弊,但成本卻高於原先預期。但也有學者反駁,研究未有充分計算美國在國際商貿中的得益,結論並不正確。
     《華爾街日報》報道,3名分別來自麻省理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以及西班牙馬德里貨幣及金融研究中心的學者,以全美722個縣為對象,探討美中貿易對社區的經濟影響,結論是廉價的中國入口貨雖然對美國經濟有利,但同時也損害了民生和政府財政。
      報告舉例說,本身從事小型家電生產的縣,受中國競爭的影響較大,區內工廠倒閉後,首先製造業職位下降,民眾消費減少後又會波及其他行業,此外大量被裁工人湧入市場後,又會拖低當地的工資水平,故此民生影響尤其嚴重。至於政府方面,失業救濟、糧食券和傷殘津貼方面的支出亦會大增,一般而言,光是政府增加的福利開支,就相等於1/3至2/3貿易所得。
      報告又指出,上述統計純粹眼於宏觀數字,還未包括民眾因失業而承受的個人損失。
      參與研究的麻省理工學者奧托說,國家一直沒有充分衡量國際貿易對地方社區帶來的衝擊,事實是,美中貿易的成本比想像中高得多。
      在經濟研究領域中,主流學者過往一直沿用相對優勢的概念,指各國如果專注自己擅長的生產環節,並以外貿互補不足,對經濟利多於弊,但近年先後有著名經濟學家改變觀點,質疑的人當中不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時有人指出,中國迅速冒起,令別國無法在短時間內調整經濟格局適應新環境。
      對於此份研究報告,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達特茅斯學院的學者艾文說,中國發展經濟後,令澳洲等國家也擴大輸入了美國的產品和服務,報告並沒有有把這些因素計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