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慢性胃病的元兇-幽門螺桿菌
( 2011-09-23 )





      幽門螺桿菌不僅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有關,還可引起其他器官和組織疾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貧血以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只要消滅Hp,這些疾病可意外改善或恢復。
  近年研究發現:冠心病、動脈硬化和Hp感染相關。慢性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可以加強各種促進動脈硬化因素的作用。Hp感染可以使脂質代謝惡化,發生炎症反應,使冠狀動脈硬化危險因素作用增強,從而使動脈硬化發生髮展。英國醫生發現心肌梗死患者Hp感染率明顯高於正常人群;2001年美國《心臟雜誌》曾報道,感染Hp後可使冠狀動脈狹窄,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感染Hp後,並發冠心病的危險高於未感染者4倍以上,與吸煙、高血脂等對冠心病有同樣的影響。 
      腦梗塞與Hp感染相關,波蘭醫生對80名感染Hp未經控制的患者和80名已經控制的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未控制Hp感染的患者腦梗塞發病率明顯高於已控制的患者。與腦梗塞發病有關的血清中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纖維蛋白原和白細胞介素-8,感染Hp者都明顯高於未感染者。特別是有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更為明顯。另外,頸動脈斑塊是腦缺血的危險因素,由此引起的腦血栓,感染Hp的患者高於未感染者3倍以上。
  至於高血壓與Hp 感染的關係,近年也有相關報道,感染Hp後可使血壓升高。經滅菌後舒張壓有所下降。
  近年Hp感染與缺鐵性貧血關係已被研究人員所證明。感染Hp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主要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但也有報道成年人同樣可以發生。 據丹麥研究人員對2794名成年人調查研究發現,男性和絕經後女性如感染Hp,則血清中鐵蛋白明顯低於未感染者。而血清中鐵蛋白在30微克/升以下(正常平均?123微克/升)人群,感染Hp者明顯多於血清中鐵蛋白正常人群。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60%以上Hp呈陽性。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幽門螺桿菌在全球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世界上幾乎沒有一種慢性傳染病會使全球超過半數的人口受到感染,且發展中國家高於發達國家,感染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59%,但細菌感染後不一定都得胃炎或胃潰瘍,這可能與宿主的易感性和菌株的型別差異等有關;人類一旦感染幽門螺桿菌後,若不進行治療,幾乎終身處於持續感染中。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有羥氨青黴素、甲硝唑、克拉黴素、鉍劑(de-nol等)、胃舒平等。潰瘍病患者尚可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或h2受體拮抗劑加上兩種抗菌素,療程一般為兩個星期。
      周俊青主任中醫師
      聯繫電話:778-868-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