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經濟 美國人只愛美國貨
( 2011-09-23 )

有專家認為,美國消費者一味追求物美價廉,讓中國等製造大國得利。圖為兩位消費者在斯普林菲爾德購物。
腳穿美製New Balance球鞋,手開國產林肯車,《美國人如何買美國貨》作者希默梅克(Roger Simmermaker)身體力行響應愛用國貨運動,他堅信少用中國製等舶來品多用美國貨,不但會帶動經濟成長,還能保住工作飯碗。
希默梅克認為長久以來,美國消費者一味追求物美價廉,不在乎商品的產地來源,結果讓中國等製造大國得利,導致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工商時報》報道,希默梅克曾投書《紐約時報》指出,美國經濟與就業得靠製造業拉抬,而支撐製造業最好方法就是多買美國貨。
職業是電子技工的希默梅克,1994年在奧蘭多一家賣場購物時,開始留意起架上商品的產地,結果發現很少是美國製造,讓他興起出一本美製產品專書的念頭。他手將美國製品羅列成冊,終於在1996年出版《美國人如何買美國貨─消費者愛國主義的力量》(How Americans Can Buy American─The Power of Consumer Patriotism),初版列出約7,500項美國公司的產品與服務,最新版已擴增到1.6萬項。
美國廣播公司(ABC)當家女主播黛安‧索耶(Diane Sawyer)今年也加入愛用國貨的行列,她說每個美國人只要多花3.3美元買國產品,就能替國家創造近1萬個就業機會,她呼籲觀眾多買國貨,並清點家裏有多少美製品。
索耶登高一呼,喚起更多民眾對希默梅克等人發起購買美國貨運動的注意。
在佛州成立“美國製造認證”公司的萊瑟表示,經濟不景氣讓包括她在內的美國人,質疑這個國家過度消費,再來不禁要問家中的物品為何多半是中國或其他國家製造。
她說:“買美國產品是值得驕傲的事,不但把錢留在國內還能保護就業,對經濟大有助益。”
但把中國產品趕出美國人家門談何容易。
美國資深財經記者邦喬妮(Sara Bongiorni)曾試抵制中國貨,並於2007年出版《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一書。
實驗發現幫孩子找新鞋、買生日玩具或是修理家電,想避開“中國製造”竟是嚴酷的考驗,證明低價傾銷全球的中國產品充斥生活,讓美國人很難避而不用。
中國製等外來品威脅美國經濟說法或許言過其實。三藩市聯儲銀行今年的研究顯示,美國人花在購買中國製品的每一塊美金,其中55美分進到美國企業的口袋,主要是行銷或零售服務的獲利,去年中國產品佔美國的消費支出僅2.7%。
研究還發現,美國絕大部分售出的商品與服務其實都產自美國本土,只有鞋子和衣服例外,中國製的市佔將近36%,美國製的25%。幾年前CNN的採訪團隊曾直搗希默梅克家中,看看究竟有多少用品是美國貨,結果估計85%都是美國製造。
希默梅克表示,美國消費者選購國貨的比例若達到五成,就是對國家了不起的貢獻。
他還說,大部分美國貨比較貴的想法根本是謬誤,只要對品牌或零售商家多下點研究工夫,還是能撿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