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慢性胃病的元兇:幽門螺桿菌(一)
( 2011-09-16 )





      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一直不是很清楚,故長期無理想的防治方法,1982年澳大亞學者Warren從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病人胃黏膜活體組織中培養出一種叫幽門螺桿菌(簡稱HP)的細菌,從此,人們對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胃腸道的疾病的病因學和治療學上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堪稱醫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胃腸病學研究中的一個里程碑。  
      臨床資料表明,超過90%的十二指腸潰瘍和80%左右的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導致的。目前,可以通過內窺鏡檢查和呼氣試驗等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抗生素的治療已被證明能夠根治胃腸潰瘍等疾病。潰瘍病從原先難以治癒、反復發作的慢性病,變成了一種採用短療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劑就可治癒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潰瘍病患者獲得徹底治癒的機會,為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作出了貢獻。 
      現代醫學已共識:HP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與潰瘍病和胃癌關係也極為密切,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即HP是引發慢性胃病的元兇和罪魁禍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2.7至12倍,故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所(WHO/IARC)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人類I類致癌原,是胃癌的頭號致癌因數。 
      中國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高發國家之一,胃炎、潰瘍等長期發作、久治不愈,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這有可能引發癌變。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如不進行徹底治菌,這些病是不能徹底治癒而反復發作的。治癒消化性潰瘍,防止潰瘍復發,預防胃癌的一個可行措施就是預防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臨床資料也顯示,胃炎患者同時感染幽門螺桿菌,可導致胃黏膜萎縮,發生異型增生和癌變的機會會增多。所以,在治療胃炎的同時,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顯得格外重要。 
      幽門螺桿菌通常寄居在人體胃的幽門部,是引起胃部疾病的罪魁禍首,而且幽門螺桿菌不僅在胃粘膜上寄生,還會在口腔內寄生,特別是牙菌斑裏含量最多,引起頑固性口臭。幽門螺桿菌重要毒性物質尿素可以分解口腔內的尿素等物質產生難聞的、嚴重的氨臭味,所以幽門螺桿菌的存在與口臭有密切的關係。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僅與上胃腸道疾病相關,而且還涉及到許多胃腸道外疾病。現在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還與口腔、皮膚、血液、心血管及呼吸系統,乃至與妊娠及兒科等疾病的發生相關。
      周俊青主任中醫師
      聯繫電話:778-868-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