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筆下一九一二年的澳洲悉尼義興公司。
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得到海外華僑助力極大,而對革命貢獻最多的竟是華人秘密社會組織。晚清時密謀推翻清政府的洪門天地會,隨大量華人遷徙海外,這些秘密組織的會員亦外移,分別在北美、東南亞、澳洲等地生根,形成了一股反清的暗潮,最終協助革命成功。
洪門天地會早在乾隆時代創建於福建漳州,很快便廣布於閩粵華南地區。加入天地會大多為貧苦農民與勞動者。洪門天地會隨淘金潮進入澳洲礦區,之後在華人中廣泛傳播。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與天地會“紅中軍”起義失敗後,骨幹份子為逃避清廷殘酷鎮壓,不少逃到澳洲。據記載太平軍南王新會人黃德滋,一八六四年率余部乘帆船數十,渡過南海,最後抵達澳洲北部達爾文港(時稱“打雲”埠)。此批人多成為淘金工人。這些天地會的骨幹組織能力強,據說黃德滋到新金山後立即成立洪門“義興”公司,今在班迪哥(Bendigo)的義興公司會所(舊關帝廟)就是黃德滋手創。
華人礦工不斷受到殖民者白人及土襲擊殺害,洪門就成為凝聚力量的互助團體,估計在紐省及維省萬多名華人中,有半數洪門會員。在澳洲淺層金礦開採淨盡後,華人紛紛轉向其他職業,不少流入城市從事工商,悉尼、墨爾本在十九世紀末十年間華人增加了一倍。華人會館堂所在唐人街不斷建立,洪門義興也在唐人街設會址。
進入二十世紀澳洲洪門民族主義思想日益提高,社會政治活動亦高漲。“白澳政策”下的排華潮,更激發華人與洪門民族主義情緒。在中國發生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澳洲洪門會員普遍呈現反清思想,他們意識到必須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前途聯繫起來。他們積極為革命籌款。一九一一年募得一千三百鎊匯給孫中山,辛亥革命後義興會與少年中國會在紐維及西澳三省籌得一萬一千多鎊,而一九一二年中至一三年澳洲及南太平洋華人又募得二萬六千鎊送南京革命政府。之後,洪門又參與及支持討袁(袁世凱)和北伐活動。
一九一二年紐省義興成立總部,後來更成為聯邦義興總部並以華人共濟會──The Chinese Masoic Society英文命名。自後,華人共濟會擺脫秘密組織狀態,秘密結社的歷史告終。一九一六年共濟會成立“洪門籌餉局”,發動多次籌捐革命軍,討伐軍閥。一九一九年華人共濟會在美國舊金山致公堂總會的建議下,改名為澳洲致公堂,總部設在悉尼。
變賣祖產 支援辛亥革命
國父孫中山曾指“華僑是革命之母”。在百多年前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偉業中,溫哥華、多倫多、維多利亞等地以洪門致公堂(今中國洪門民治黨)為主力的加國華僑除了辦報宣傳鼓吹革命之外,更不惜毀家紓難,仗義疏財,變賣祖產籌集軍餉,支援革命。在辛亥年廣州黃花崗起義、武昌首義及民國建立初期,加國華僑的傾力支持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多倫多洪門中資格輩份極高的叔父、前主委吳培芳,今年78歲,加入洪門56年,在多倫多華埠生活了50多年。在多倫多洪門民治黨部,吳培芳說起多倫多洪門致公堂在百年前黃花崗起義失敗次日,毅然變賣祖產,在一天之內將巨萬之款交給當時正在多倫多籌錢的國父孫中山,用以恩恤死難烈士、義助革命志士逃亡海外的往事。吳老人言語中充滿自豪之情。
孫中山於1911年辛亥年初開始了最重要的第4次加拿大之行。他此行自農歷正月初二由美國西雅圖乘火車北上抵達溫哥華,之後在洪門弟兄的接應照顧之下,一路向東走遍全國各地華埠,演講宣傅兼籌募軍餉。洪門史料記載,在全加進行籌款之行的孫中山於(農歷)3月27日由緬省溫尼辟抵達多倫多。受到多倫多洪門致公堂會長譚義等迎接,安排下榻於國王街(King Street)的愛德華國王酒店(King Edward Hotel)。為防止當時勢力巨大的保皇黨成員加害,洪門擔負起孫中山在多倫多的安全保衛,不許閑雜人等前往酒店訪見,孫的每日三餐均由廣生酒樓送到致公堂進食。
3月28日晚8時,多倫多洪門出資租下皇后街上的維多利亞會堂(Victoria Hall)召開盛大歡迎會,邀請孫文演講鼓吹革命。得到本地僑社熱烈回應。
3月29日晚8時,孫中山與多倫多洪門兄弟邊晚餐邊商議籌款大計時,在席間接獲黃興由香港報告,指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死者72人,逃至香港者200多人。孫中山悲痛莫名,當即由譚義陪同返回旅館商議對策。他謂死者已矣,但流落在港的200多位起義人士是革命的種子,必須從速助以川資逃亡日本,以保存薪火,圖東山再起。他要求譚義馬上在多倫多籌措萬元救急。譚義連夜返回會所召集緊集會議。出席者有多倫多洪門兄弟39人。眾人商議,洪門久以推翻滿清、恢復故土為宗旨,支持革命義不容辭。不過巨萬之款如何在咄嗟之間籌集?有人提議,此前加西的維多利亞埠洪門已變買了會所房產為黃花崗起義籌款,多倫多洪門可資傚法。眾人經商議,當即一致決定將多倫多堂所出賣,毀家紓難。
最早反清根據地 巴克圍成歷史遺址
在卑詩省內陸的淘金古城巴克圍(Barkerville),保留一幢加拿大華人最古老的建築物——中國洪門致公堂分部,這幢建築物雖然沒有與辛亥革命扯上直接關係,但它是打“反清復明”旗幟的洪門中人,在卑詩省最早建立的根據地,從1860年代,當這幢建築物建成後,在此就不斷傳揚“反清復明”的思想,在這裏分散到溫哥華或維多利亞的洪門成員,更成為辛亥革命的忠實支持者。
現在成為歷史遺址的巴克圍鎮,完整保留這個淘金重鎮125幢歷史建築物,當中包括在鎮西南端的一座兩層高木結構建築物,門前“中國洪門致公堂分部”牌扁下是一對“門外九連山秀茂,寺內三聖佛尊嚴”對聯,屋內忠義堂供奉關帝的神龕上,更寫上“復明”字句,充分反映洪門成員的政治取向。
早在1863年,卑詩省第二次淘金潮時期,巴克圍聚集了逾5千華工,當中不乏是洪門成員。巴克圍致公堂,除了是政治組織外,更為受到歧視和敵意,孤獨無援的海外華人提供保護,在這裏就曾經舉行反《排華法案》等重要活動。
20世紀初,卡里埔金礦逐漸衰竭,這對當時每天收入只有白人礦工一半約2元的華人生活雪上加霜。儘管如此,致公堂仍慷慨捐款支持國內革命。曾在巴克圍研究的考古學家陳英英稱,雖然當時留下的華人已很少,但巴克圍致公堂大佬等5人曾以個人名義,透過溫哥華致公堂,為中國革命捐款。
巴克圍中國洪門致公堂分部,於2008年被列為加拿大國家國家歷史遺址(National Historical Site)。
雪中送炭 華僑捐款葬烈士
1911年3月30日,多倫多洪門升起紅布告,招人投買會所產業。一位名叫吳能的華僑以加元8,286元投得,不過交割日期要等3個月之後,不能應急。譚義遂將樓所先行向多倫多道明銀行抵押按款,於當天通過該銀行將萬元巨款匯往香港,交黃興等人應急。時為3月30日,即黃花崗起義失敗次日。多倫多華僑捐款可謂雪中送炭,不僅用於及時安葬黃花崗七十二死難烈士,也為革命保留基本力量。孫文在多城逗留4日後前往滿地可。多城洪門兄弟繼續籌得1.3萬多加元,經由溫哥華洪門籌餉局匯往中國,支持隨後展開的武昌起義。而會館變賣之後,多倫多洪門兄弟經多年努力,才在民國後募集足夠款項在多倫多伊利沙白街重新置業,建立新堂所。這是民國建立後多年的事。多倫多洪門大老吳培芳表示,全加洪門弟兄對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巨大貢獻長期以來未受到應有承認,反因洪門早期的秘密會黨性質及手語、暗語、傳統儀式等,被社會上將洪門兄弟描繪成屠狗之輩,將洪門團體描繪成是黑社會或非法組織。他希望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政府、傳媒和僑界可以更多瞭解洪門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從正面認識、瞭解洪門,樹立其正面形象。
百年樓 曾抵押救國
在溫哥華華埠片打西街(West Pender St.)5號,矗立一幢已有過百年歷史,融合維多利亞及中國華南傳統建築風格的三層高大樓,這幢磚蓋建築物現時成為商店與私人住宅,但它曾經是溫哥華洪門致公堂的會址。
有傳孫中山1911年訪問溫哥華時,曾經下榻於此。但事際上並非這樣,孫中山入住的,是喜士定街(Hasting St.)與卡拉爾街(Carrall St.)交界東南角的一家酒店,住宿費由溫哥華洪門致公堂支付,近一個月的酒店費便要90元。
為支援中國的革命,溫哥華致公堂更將致公堂舊址抵押給銀行,得到的款項,聯同華僑的捐款,匯到中國。這項抵押要到1941年1月份才全部清還。
孫中山先生在溫哥華期間,利用一切機會向華僑和洪門人士宣傳革命思想,號召籌款支援中國革命。有人對當時情景時是這樣形容:“連日在公堂及戲院演說,聽者二三千人,雖大雨淋漓,亦極踴躍”,甚至“保皇黨徒及中立各派來聽者亦踵趾相接”。
建於1901年的洪門致公堂舊址,2樓及3樓都建有華南式的大露台,1907由洪門致公堂購入,當時除有聚會大堂外,更有男性宿舍及中文學校,其後曾多次翻新,在1975,該建築物再次更新,除保留大樓外牆外,內部完全更新,現在樓下是一家裁縫店,樓上則是長者寓所。
全加拿大洪門盟長羅立(右二)、多倫多洪門達權社社長余炳華(左二)、多倫多洪門前主委吳培芳(中)等在多倫多洪門堂所合影,並講述多倫多洪門於辛亥革命期間變賣堂產支援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的往事 。
洪門曾將圖中的溫哥華洪門致公堂舊址,抵押給銀行,所得款項支援中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