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匣奶餅
( 2011-09-16 )
■中國書畫賞析 作品名稱:《江村客語》(局部之二) 作者:[清]徐枋 說明:立軸
1792年,英王喬治三世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派馬戛爾尼勳爵率領近700人的龐大使團,航海近一年,於翌年9月14日在熱河覲見了乾隆。大清君臣滿以為這是“遠夷慕化”,前來歸順效忠大清,不料這些英國人在國書中竟敢和天朝比肩,自稱“兄弟和朋友”而不稱“臣”,並且英使也不肯行三跪九叩大禮,甚至還提出要在中國開闢新貿易港口、租借島嶼、派遣常駐使節等。乾隆一口拒絕,讓他們盡快回國。
這一年,乾隆已經82歲高齡。要說他一點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技不如人,也不盡然,特別是當看到英船之高大,航行之迅捷時,他也大為吃驚。
打發使團離開後,乾隆連發諭旨,反復叮囑手下官員要嚴防英國人報復:“今悉英吉利居西洋各國之首”,“較為強悍”,雖貢使眼見“天朝法制森嚴,萬方率服”,然而“不可不留心籌計,預為之防”。
那麼,他提出了哪些對策呢?一是略施恩惠,雖然趕走人家,卻又用親筆書寫“福”字等小恩小惠麻痹其心;二是展示武力,展示森嚴的“法度”(實為繁瑣的禮儀),借此恫嚇與威懾;三是嚴防死守,嚴禁中國人為夷人服務,違者處死。
按說這三條“維穩”妙招也算得上是考慮周詳了—第一招“哄”字訣,意在令洋人“不願報復”;第二招“嚇”字訣,使其“不敢報復”;第三招釜底抽薪,叫洋人“不能得逞”。三招並用,實際效果如何呢?
先看第一招“略施恩惠”。馬戛爾尼航行到大運河途中時,乾隆派人送給他一匣奶餅以示懷柔。但根據雷打不動的中國禮儀,英使必須跪接、謝恩,至少須親自到場領受。當時馬戛爾尼正臥病在床,根據陪同官員松筠在奏章中的記載,“奴才雖知其患病,然未可聽其自便”,於是馬戛爾尼不得不“扶病至奴才舟中”,並且“免冠屈膝,喜形於色”,感激涕零。
可事實上,馬戛爾尼在當天的日記中憤怒地寫道:“北京朝廷……是否真的不明白只消幾艘英國戰艦便能消滅中國的整個海軍?只需用半個夏天,英國戰艦便能摧毀中國沿海的所有船隻?”
再看第二招“武力恫嚇”。使團到鎮江時,清軍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歡迎操演(實為示威演習)。可馬戛爾尼卻發現,清方城牆瀕臨坍塌,士卒衣冠不整,隊伍的主要裝備還是冷兵器。因此,英國人非但沒被嚇倒,反而斷定“中國社會已經被卡住無法前進”,“它的繁榮已經結束”,“在這裏可以輕而易舉地登陸”。
至於第三招:“封鎖消息、杜絕往來”,更屬掩耳盜鈴。馬戛爾尼本想通過展示最先進的科技來贏得好感,進而順利達到外交目的。為此,他帶來了傑出的學者和作品,如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丁維提博士,帶來了英國最新的蒸汽機、棉紡機、織布機,最新的熱氣球、複滑車和天體運行儀,還帶來了衛隊,以便表演現代炮兵裝備。這本來是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然而,清廷卻不屑一顧。福康安將軍拒不觀看英國衛隊的操練和現代武器展示,皇帝和大臣們“對氣球理論、動物磁氣說、赫歇耳行星等等反應冷淡”。
英國人憤而宣稱:“除了被一個文明國家征服之外,沒有任何辦法能使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文:蔣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