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阿木古朗:讓中西思維圓和通融
( 2011-09-09 )



阿木古朗

在大溫地區開了三間分校的圓德學院院長阿木古朗認為,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要瞭解與東方文明截然不同的西方思維。既要知道中西如何對立,又要懂得如何圓融。他希望學生們“懷抱東土道理,掌握西洋技巧”。

      畢業於北京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的阿木古朗是蒙古人。平常相熟的同學,朋友,學生直接稱他阿木。在中國時是大學英語教師,來加拿大後延續了自己的教育事業,先是在家教學生英文,從2006年起,開始了辦學之路,到現在,已經在本拿比、烈治文和溫哥華西區開了三家分校。記者在圓德學院的烈治文分院採訪了他。雖然人到中年,這位才華橫溢的北大才子仍帶掩不住的理想主義氣息。


      用西方思維學英文
      阿木說,千百萬中國人從很小就開始學英文,數年甚至數十年地學下來,成效甚微。如果這些人,以其同樣的聰明才智,花同樣的功夫去學鋼琴、繪畫、武術、廚藝、建築、工程、電腦,應該會很有成績,有很多大師級人物湧現。可是為什麼學英語就勞而無功呢?
      他認為,對教育文化的理解決定了語言的學習是否順利。中國人學英語,一上來就背單詞。阿木說:“這是學中文的方法,不是學英文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學英語是緣木求魚。”他邊在教室前面的白板上書寫邊對記者解釋說,比如“成功”,在中文中,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形容詞、加上“地”又可以做副詞。但英文的“成功”,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雖然有共同的核心部分,但卻是不同的詞。所以,學英文要用英文的方法。
      他用“蝴蝶”的英譯“Butterfly”舉例,說明中英文在語言的淵源和表現力兩方面的不同。英文的這個詞由Butter(奶油)和Fly(蒼蠅)兩部分組合,構成可以翻譯為中文蝴蝶一詞的英文單詞。其直白和想像力的缺乏,應屬勞動人民的語言,表現力無法與中文同詞相比。相反,中文的“蝴蝶”二字,不僅昭示其所指為蟲類,更將此蟲斑斕的色彩,融融的質感,甚至其翅膀上的碟片表現得栩栩如生。這樣的文字非一般勞動者所能創造。
      這樣說來,在學習英文時,就要記得英文不能跟中文比。如要把簡單的英文硬要拔高為神秘的中文,自然勞而無功;但與此同時,要用簡單的英文表達複雜的中文思維,恰似削足適履。可是,如果把英文當英文學,也就是拋開母語對學習者思維的習慣性影響,抓住英文有極其簡單的核心和無與倫比的再生能力的特點,英語就不難學。英語的簡易的特點使它以一個勞動人民創造的簡單語言的卑微身份,融合了世界不同民族的語言,成為當今世界的通用語。學英語就是要抓住它的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再變花樣。
      “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教英語,圓德學院幫助了很多新移民學生迅速提高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也幫助學生突破LPI、託福和雅思的難關。”他說。


      學習得法事半功倍
      “老師把知識講清楚,學生去實踐,進步很快。學習不得法,進步才會慢。”阿木說,有人學習英文語法多年,仍然不會使用。就好像一個人不斷地買書,卻把買回來的書直接堆到起居室的地板上,等書買的多了,找前面買回的書就難了,學得越多越混亂。他總結出一種學語法的方法,就像先做好了書架和制定了圖書分類系統,等新書買回之後,你就知道放在書架的哪一層上。什麼時候找書,伸手就能拿到。語言的障礙主要在頭腦裡,是文化差異。阿木說,中國人寫作講究的是“詩言志”、“文以載道”,西人寫作往往是為了分享追求真理路途上的新發現、新事實。
      英文寫作的第一要點是它的統一性。無論一個段落,還是一篇文章,或是一本書都只有一個中心思想。中國學生寫作的最大問題,按英文寫作的標準,是沒有中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中國人思維強調全面和平衡。缺乏細節也是中國人用英文寫作嘗見的毛病。華人崇尚全面平衡大局式思維;西人只信得過具體的經得起考驗的,點滴積累起來的知識。比如,有學生寫溫哥華空氣新鮮,阿木就引導他,空氣怎麼新鮮?有多新鮮?學生就寫出來了:能見度高,夜晚能看到星星、月亮;在山上,可以見到山下的建築物;在國內得的哮喘病,來加拿大後好了,等等。
      沒新意也是需要克服的問題。讓學生寫關於吸煙的文章,大部分學生都寫“吸煙有害健康”,千篇一律,沒有新意。有位學生講“吸煙有益於社會交往, 尤其在中國”。如果他能將道理講清,並提供事實證據,就不失為有獨到見解的好文章。


      教育不是做生意
      在講求實際的商業社會,阿木老師還是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不是商業,老師不是商人,學生不是客戶。”老師要把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引導,而不能只是想辦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教育要改變人的行為。”他說。
      辦學是做教育,而不是做商業,要把它當事業來做,對學生負責,有真東西教給學生。為了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糾正一些壞毛病,阿木不惜得罪學生。如果是做生意,人家要什麼就給什麼。怎麼還能要求別人改進呢?學習是為了過關還是為了學本事?過關雖然有過關的辦法,但治標不治本。真正提高語言能力,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阿木打了個比方,一位病人想找中醫治療腰腿疼。見到中醫後,患者提出能否拔罐,中醫說:“你是想治病呢?還是只想拔罐?”言外之意, 治病醫家自有良方。如果按病人的意願,病人暫時會滿意,但不一定是根治疾病的 最佳方案。“教育本身不是針對考大學,而是培養有獨特見解的個人。”他說,不贊成為了應試而教學。急功近利,很難培養出有創意、有領導能力、有熱情的人。教育應該培養的是有社區意識、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的人。
      英文水準真的提高了,考試自然就難不倒了。過考試關並不能解決在社會上生存的問題,也對在大學裡順利適應沒有幫助。阿木的一位學生在上大學之後表示,非常感謝老師對他英文能力的提高和適應社會素質的培養。

      把語言練到“上身”為止
      阿木強調教學相長,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語言是功夫,要練到上身為止。”他說。一位學生家長總結出來圓德學院教學的方式:“酸了指頭、爛了筆頭、記在心頭、說在口頭。”
      “老師要把規律向學生講簡單明瞭地講清楚,行家教路之後,功夫要學生自己做。”阿木說,他不贊成範本式教學,不希望培養出範本式的人,而是希望學生紮紮實實地學習。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他說,老師就像籃球教練,學生就像籃球隊員。教練的責任是把知識、經驗、技能傾其所有教授給隊員;隊員的責任就是刻苦練習,直到一技傍身,實現自己的目標。阿木強調“重複是記憶之母”:家庭作業、課堂練習都是必要的重複。
      英語是一項技能,所有的技能都是靠重複來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