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汝官哥鈞定 譜中國瓷器傳奇
( 2011-09-09 )



北京一位觀眾在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窯、官窯珍品。

故宮宋瓷受損事件於近日曝光後,宋代五大名窯成關注焦點。中國素有瓷國之譽,在漫長的陶瓷史上,古代工匠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瓷器傳奇,宋瓷便是其一。唐五代時,宮廷就有收藏陶瓷之好,至宋,當局先是指令幾個燒瓷品質較好的窯場如定窯等燒造貢瓷,後又設立汝窯、鈞窯等官辦瓷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宋瓷由此誕生。

      明代《宣德鼎彝譜》一書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不過,由於柴窯一直沒有發現窯址,便被擱置一邊,“柴窯主要是從文獻到文獻,沒有考古資料做支撐。與此同時,柴窯也沒有傳世器。”於是,便留下了汝、官、哥、鈞、定的說法。
      據《新京報》報道,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馮小琦表示,儘管五大名窯不能涵蓋宋代瓷業生產的全貌,卻集中體現了宋代的製瓷水準,從而也令宋瓷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大高峰。在馮小琦看來,宋瓷的魅力就在其樸素與內斂,“宋瓷從裝飾上看以素為主,汝、官、哥、鈞都是青瓷,定窯則是白瓷。”


      汝瓷為窯首 源自宋徽宗
      “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說的就是被後人尊為五窯之魁的汝瓷。關於汝瓷的來源一直有美好的傳說,版本之一便與宋徽宗的夢有關。
      據說,宋徽宗曾做過一個夢,夢到雨過天晴,遠處天空呈現天青色,醒後他要求造瓷“雨過天晴雲破處”,發誓要讓工匠燒製出這樣令其迷的瓷器,最後汝州工匠技高一籌,從此,世上多了一種傳世瓷器——汝窯瓷器,天青色釉也成為汝窯瓷器的典型特征。事實上,“雨過天晴雲破處”最早提法並不源於宋徽宗,而是五代後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榮。當時,柴榮將柴窯的特點寫為:“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由於天青色確實是汝窯的一大特點,為此,後世的傳說便為汝窯的誕生附會上了宋徽宗的夢。
      不過專家認為,無論傳說怎樣,汝窯能成為五大名窯之首與宋徽宗的喜好有關。馮小琦介紹說,唐代社會蒸蒸日上,大氣磅礡,所以陶瓷雍容大度,類似唐三彩,到了宋代則推崇理性美。


      歲月滄桑 瓷器需修復
      當年,故宮文物南遷至台灣時,負責挑選文物的是號稱“故宮四大金剛”的專家:書法專家莊尚嚴、瓷器專家吳玉璋、圖書專家梁廷瑋以及玉器專家那志良。吳玉璋便挑選了宋五大名窯等27870件。原台北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蔡和璧指出,吳玉璋挑選這些瓷器時,有個標準,就是圍繞五大名窯和清代琺瑯彩瓷(俗稱古月軒),由此可見宋五窯的珍貴程度。
      相比古代書畫來說,宋瓷並不“嬌慣”,室溫和濕度同樣都要求是恒溫恒濕。據馮小琦介紹,為了避免對古瓷文物造成損害,目前故宮採用了普通照明和光纖照明兩套系統,這些都是為了達到恒溫恒濕的效果。但歲月滄桑會給精美的瓷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為此,就需要給古陶瓷做修復。
      一般來說,修復瓷器要先經過拆散以恢復碎片原樣,第二步工序中,便是清洗,風干後,就可以對零碎的瓷片加以黏合了。與之前考古修復技術不同的是,現在的修復人員以新型環氧樹脂作為黏合劑,這種環氧樹脂能延緩瓷器修復材料發生質變的時間。
      通過黏合後的瓷器,離成功還有三步要走。類似黏合後如果還有一些缺口,就需要進行補配,主角依然是原來的黏合劑加填充材料。填補完畢後,還需要將瓷器的表面打磨平整。最後的工序便是給陶瓷做色做釉。而類似宋瓷中汝窯、哥窯都是有開片的,且容易在開片的地方碎,所以在修復過程中,有時候也會把碎的地方當做開片來處理。下轉頁70

      神鈞寶瓷 禁民間收藏
      鈞瓷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紅等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鈞窯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倣製,歷經千年而盛燒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鈞瓷的燒製技術複雜,還原程度難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窯,窯溫難以達到均衡,從而影響到鈞瓷釉彩的成色,在燒製過程中有70%的產品會報廢掉,而其中的上品則更為罕見,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鈞瓷珍貴可見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鈞不隨葬”;宋徽宗時又成為御用珍品,誥封“神鈞寶瓷”,每年欽定生產36件,禁止民間收藏,所以現在墓葬出土的鈞瓷文物也甚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也寥寥無幾。
      五大名窯瓷器中的汝瓷,以宮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紋為人熟知。其器形多倣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等;淡天青這種冷暖適中的色調以其素雅清逸,適應了北宋時期上層社會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審美情趣;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官瓷以傳世作品少和令人驚歎的紋裂美著稱。相傳官瓷是宋徽宗因不滿於當時現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製和創製的巔峰之瓷。
      定瓷,則為五大名窯瓷器中唯一以裝飾見長者,其中白色最為名貴,《歸潛誌》有聯語:“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定瓷還有個顯著的特點是淋釉,俗稱淚痕。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用單齒或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由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五大名窯爭議不斷
      汝、官、哥、鈞、定,是宋五大名窯的簡稱,且在學術界和民間藏家處流傳已久。然而,近幾年,關於這一說法卻一直爭議不斷。 
      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李剛說,將汝、官、哥、鈞、定說成宋五大名窯的說法近幾年來一直受到不少挑戰,爭議主要聚焦於哥窯和鈞窯。“事實上,《宣德鼎彝譜》一書中只是說了有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但並沒有說明是宋代的,宋五大名窯的說法是後代人附會之辭。”李剛指出,哥窯的名稱是元代才有,直到那時才開始燒造哥窯瓷器。
      至於鈞窯也有爭議認為不是出於北宋末年。古陶瓷專家陳萬里曾經提出,鈞窯興起與汝窯衰落有關,“但後來研究發現,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汝窯和鈞窯並沒有傳承關係,其中官鈞出現的年代應該不早於元代中期。”
      另外,五大名窯的排序迄今亦無定論。吉林大學文學院博物館系主任呂軍介紹,五大名窯的提法最早源於明朝,最終的排序是清末民初才定下來,它反映的是當時文人的一種喜好和認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岳明提到,最早對宋代五大名窯的提法是柴汝官哥定,後考證柴窯是五代時期的,於是有了汝官哥定鈞的說法。
      另一個爭議的焦點是官窯的涵義。現在所說的官窯,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貢器是由皇家遣官到產地監燒,凡貢入皇家的瓷器,就稱官窯。官廠是由朝廷設立官員、專門興辦的窯廠,只為皇家燒造瓷器用品。通常所說的產自五大名窯的瓷器,均是指這五個窯口專為皇家燒製的產品,即貢器。從這個角度說,五大名窯均是官窯。而五大名窯中的官,則特指宋代的一個窯口。據沈嶽明介紹,南宋官窯使用的是幾十米長的龍形窯,中間的窯位是最好的,用來燒製貢瓷,其他窯位可能也同時燒製民間用品。
      據悉,北宋時的官窯窯址迄今還未發現,可能迭壓在今日開封城下;南宋時的官窯窯址一處在杭州鳳凰山,一處在杭州烏龜山。而哥窯的窯址在何處,至今並無公論。

      科技介入古陶瓷研究
      五大名窯燒造的瓷器,除定窯有部分是普通日用器具外,其余基本是倣青銅器形的禮器或只是供人把玩。這些器具在造型上,古人給後人在美學創新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余地——或高或矮,或粗或細,或方或圓,無論什麼地方,只要改變一點,看起來就不順眼。
      對古陶瓷,通常是研究其編年,即什麼年代燒製;造型,即什麼器形;工藝,即用什麼方法燒;成分,即為什麼會產生各種胎釉特征等。1920年代開始,古陶瓷專家陳萬里率先將考古方法用於陶瓷研究,這種採用文獻與考古資料相結合的方法獲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如今,科技方法的介入為古陶瓷研究開闢了新的天地。比如,由於各地的瓷土資源不同,其化學成分亦不同,使用科技手段對胎釉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把已有定論的瓷器的成分資料作為參照,通過比對,可以推測甚至確定產地、窯口。
      據專家介紹,對於數量較多的,比如南宋官窯出土大量碎片,可以採用取樣分析方法——在標本不顯眼的地方鑽取或刮取一定量的粉末進行檢測,對文物本身是有損傷的;而對於存量少、器物完整的珍貴文物,就應採用無損的方式——如紅外線探傷、光譜儀分析文物礦物成分等。
      傳世哥窯總數不過百多件,比元青花存世量還低,且基本是宮廷舊藏。由於宋以後歷朝歷代均有倣哥窯製品,因此,宮廷收藏品中亦可能有後代倣品。這些倣品做工極為精緻,僅用肉眼無法完全甄別。
      鑒於此,結合先進的科技手段,對文物逐一進行無損分析,成為目前通行的研究手段。

      哥窯迷霧重重 窯址有三說
      哥窯,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神秘而有趣的話題。關於其窯址,歷來存在很多爭論,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雖然數十年來,與哥窯相關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但由這些實物資料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哥窯至今依然迷霧重重。
      據專家介紹,哥窯的窯址有三說:一是浙江龍泉,曾在龍泉出土一批黑胎青瓷,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特征相符;二是杭州,明代的高溓在《遵生八箋》中認為在此;三是景德鎮,傳世哥窯的成分與同時期景德鎮瓷器的成分相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岳明提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考古發掘龍泉溪口窯址時,發現那裏的出土瓷器與文獻中哥窯瓷器的特征一致,因此認為此地即為哥窯窯口。但後來研究又發現,此處瓷器的特征與被稱為哥窯的傳世瓷器的特征又有區別,於是就將前者稱為龍泉哥窯,後者稱為傳世哥窯。
      沈岳明認為哥窯就在龍泉,佐證有三:其一,目前發現的文獻中,只有個別記載未提到龍泉;其二,在各地民眾相傳的歷史中,只有龍泉這個地方無人不知哥窯。其他地方如果有過如此著名的窯口,為何沒廣泛流傳下來;其三,在宋代,龍泉窯的規模和知名度都十分顯著,為何沒有列入五大名窯?就是因為用哥窯代表了。

      全球館藏汝窯 不足百件
      由於五大名窯的傳世精品主要保存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尤以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為主,能夠流通於收藏市場上的五大名窯瓷器便是鳳毛麟角,每每出現,必會驚起頂級藏家的一番廝殺。
      據《新京報》報道,儘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數以千計,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這幾家博物館的館藏汝窯傳世物總計為67件,也有說法認為不足百件。台北故宮是汝窯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現有21件,其余則存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除了汝窯瓷器外,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所存的官窯瓷器加起來有幾百件,哥窯瓷器也有幾百件,定窯瓷器的數量則稍多一些。
      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即有“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汝窯瓷器價格更是扶搖直上。不過,儘管價格不菲,在拍賣市場上能夠流通的汝窯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窯瓷器都是鳳毛麟角,且主要在歐美市場出現。

      青瓷千峰翠色 符合中庸之道
      收藏家白明常常對一片碎瓷片一看就是一個晚上,他說,自己是把兩宋瓷器當作書來讀的。
      據白明介紹,宋代瓷器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燒造的高峰。在五大名窯中,鈞窯有窯變,定窯是白瓷,而較為珍貴的汝、官、哥三窯,則都是青瓷。宋代青瓷上承五代,五代時最著名的是浙江越窯秘色瓷,因陸龜蒙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而有千峰翠色的美譽。雖然只是一種青色,但細看或呈湖水綠,或呈天青,把大自然的美都凝固在瓷器上了。宋代瓷器的單色釉,深沉樸雅,精氣內斂,今天依然倣製不出來,因為對當時文化的感覺很難把握——宋瓷單色釉那種平和的顏色,正符合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仿彿是修身養性的君子,將會心的微笑定格了。



這是香港一家拍賣公司展出的宋代汝窯多棱方口洗。

杭州南宋瓷器精品展上,一位市民在觀看龍泉窯魚耳爐。

這是宋代汝窯天青釉盤原件。此盤在中拍國際2008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出了一千八百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