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我們的矢村
( 2011-08-12 )



原田芳雄扮演的矢村。

      如果你問我矢村是誰?那一定是你太“幼齒”。
      前天傳來原田芳雄(圖)去世的消息,我腦子里翻來覆去都是他在電影《追捕》里的扮相:長頭發、牛仔褲、大墨鏡,一副与我們那個年代所認知的“好人”不同的形象。
       原田芳雄所扮演的日本廳警視廳警官矢村警長,首先是一個魅力十足的男人,然后是個充滿正義感的硬漢,最后他是個敢于向國家机器中的邪惡勢力挑戰的勇者,与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地道戰》、《地雷站》和《平原游擊隊》里的“八嘎呀魯”的日本人完全不同。
      《追捕》是根据西村壽行原著《涉過憤怒的河》改編,于1974年拍成同名電影,1978年,中國開放改革的大門剛剛打開一條窄縫,這部電影以《追捕》之名,在中國大陸登場。
      我知道這麼說有點“政治不正确”,不過,事實就是這樣,1937年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是謀求中國的領土,8年抗戰中國人民將“日寇”赶出國門;而1978年《追捕》在大陸的登陸,可以說是顛覆了整整幾代中國年青人的思想价值觀,之后我們看到年青人如矢村般留長發、穿花襯衣、牛仔褲、帶不揭去商標紙的蛤蟆鏡(墨鏡),這种顛覆傳統格式美,不但是我們共同的記憶,想深一層,1978年以前,年青人的服飾追求,無非是海軍藍、陸軍綠以及代表國家干部的“中山”灰,這是全民一致的格式美學追求,年青一代的改變,基本上是從《追捕》開始。
      我相信生長在那個年代的人,沒有人會否認《追捕》對他們的改變刻骨銘心。連剛剛懂事的小孩,也會揮舞木頭手槍,學矢村的口吻,大段大段地背經典的台詞。
     《追捕》的出現,還令我們惊訝地体驗到“配音藝術”的奇妙。在這部電影里,上海電影譯制厂出動了一個“黃金團隊”:畢克為飾演杜丘冬人的高倉健配音,丁建華為飾演真由美的中野良子配音,楊成純負責原田芳雄扮演的矢村,尚華為長岡和公寓管理員兩個角色配音,邱岳峰為堂塔,童自榮為謝江,這些配音精英自此撐起一片魔幻獨特的天空,陪伴我們走過八十年代。
      作為電影,《追捕》只是講述了一個故事,但電影以外,卻給中國的改革帶來了一股看不到的推動力。譬如電影自始至終用電子琴模擬人聲唱出的主題曲穿街走巷般傳誦,就連那些收買破爛的小年青,也會騎“雙通”(北方話“雙梁”)自行車邊走邊唱“拉呀拉”,這是一种多麼徹底的改變力。
      我相信,《追捕》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國產生的影響力,并非是偶然的。我還怀疑,1994年,中影公司首次以進口分帳的方式引進好萊塢大片《亡命天涯》,其決策者的大腦中充滿很深的《追捕》情結。
      原田芳雄三年前患上腸癌,這三年他依然堅持拍片。病逝一周前,身患腸梗阻并發性肺炎的他坐輪椅依舊出席了由他主演的《大鹿村騷動記》首映式,盡管當天他面容憔悴,身体疾瘦,無法言語,但這位硬漢依舊凝視鏡頭,歲月毀人這是個殘酷的事實,但能像原田芳雄那樣活在電影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何嘗不是快樂呢?
      從這點看,我明白他為何被影人譽為“不被時代所屈服的役者魂令人難忘”,是“連男人都仰慕的影星。”

由原田芳雄主演的《大鹿村騷動記》電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