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父母監視子女上網吃力不討好
( 2011-08-12 )



羅森認為,家長跟子女建立互信及保持溝通最好。

家長試圖暗地監視子女的網上活動根本在浪費時間,正確做法是跟子女建立互信以及保持溝通。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Dominguez Hills分校心理學教授羅森(Larry Rosen),近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心理學協會研討會上,主講社交網絡衝擊的好與壞。


      孩子易發現遭監視
      他在接受電話訪問時解釋,家長如何與子女建立溝通渠道,從而較易瞭解孩子在網絡世界的活動。使用電腦軟件暗中查看子女的網上活動根本行不通,因為孩子是在網絡技術發達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很容易知道家長在監視,可以在不足5分鐘內繞過監視。假如無法避過父母監視,改往朋友家或用別人的電腦或智能手機就成。
      羅森要求家長子女每周聚會一次,最多15分鐘,各人圍坐地上,顯示人人平等,家長向子女提出一些非批判性的問題,例如:“你可有找到任何有趣的網站嗎?”又或者“有試過一些好玩的網上遊戲嗎?”家長接就專心聆聽子女的回應。羅森提出自己的經驗規則:家長講1分鐘之後,就讓子女講5分鐘,接是家長留心聆聽和評估,這段期間以家長的經驗,檢測當中有否問題。
      在下一次家庭聚會中,家長可以登入某些特別網站看看,並且向子女提出一些具體問題。家長也可以趁這段時間,提出網上欺凌問題,問子女是否知道有人受該問題困擾。羅森表示,在網上出現的問題數不勝數,可能有人通過網上言論傷害孩子的感受,孩子可能在網上見到一些令他感到不安的畫面,現實世界就是這樣,如果子女真的遇到這樣情況,家長當然最想子女與自己交談,而非尋找其他途徑。


      建議設“科技小休時段”
      他同時建議,別讓電話、桌面電腦、電視或收音機等,干擾家人一起用餐的時間。不過,身處科技網絡世代,無法完全斷絕,所以一家人可以在飯桌上用膳15分鐘後,接的15分鐘將之定為“科技小休時段”,所有人可以有一到兩分鐘查看智能手機或社交網絡。假如遲了返回飯桌,就不會有下一輪的小休時段。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更放心在飯桌上暢談,因為知道不會錯過朋友在Twitter說什麼或發出的短訊和Facebook出現的影象。他又指出,有些教師已試行這種模式,發覺學生更專心學習,因為他們不用擔心錯過任何短訊。
知道很快就有機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