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國1949年改元易服
( 2011-07-31 )



      製定服飾制度,是中國歷代王朝開國後的大事,即所謂改元易服。但是,中共建政後卻沒有規定統一服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沒有明令服飾制度的時代。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那天,毛澤東穿了一套橄欖綠色的中山裝。據說那年春天,為籌備開國大典,有人問毛澤東典禮時穿什麼?毛選擇了自己平時最愛穿的中山裝。
以後,這種被西方人稱作“毛裝”的中山裝,為新政權的裝標準定下了基調。
      1949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中國服裝的進程在這一年也出現了轉折。中共政權沒有頒布新的服制,但卻推行了新的服飾和審美標準——並未依靠政府法令,而是依靠意識形態的力量。民國的旗袍等時尚服裝,到此便戛然而止了。
具有強烈工農意識的新政權領導者,將解放區的簡樸服飾和審美意識帶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並影響了以後的幾十年歷史。從此,中國的服飾審美出現了極大的轉折。新政府對舊中國實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在以後的一系列改造運動中,中國國民的衣衫同樣完成了改造。隨改造的深入,華貴服裝漸為新社會所不齒。
      1950年,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和物資的匱乏,政府通過宣傳,強調了“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等並無具體內容的新生活標準,提倡節約,反對奢華,甚至不成文地鼓勵“補丁時尚”。加之某些單純的工農幹部中存在的“左”傾向,將樸素、破舊、簡陋的服飾審美推向政治層面。舊衣服要補,甚至新衣也打上補丁,以示崇尚簡樸與革命。衣打扮講究或簡樸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政治前途和生存狀態。由此,形成了這一時期具有特殊政治意味的服飾時尚。
      上世紀50年代的時髦當然與革命相聯,任何與解放區、解放軍、工農大眾相似的裝束都是美的。列寧裝、人民裝、中山裝成為當時最時髦的三種服裝。當時實行了一套軍政管理模式,分派到各地的軍管會幹部帶去了新的思想,也帶去了新的服裝形式。他們是新政權的代表,所到之處受人尊敬,他們的裝也成為模倣對象。正如革命思想的統一,革命服裝也統一了全國各個社會階層的服裝,這是一個萬民一致、追隨革命的大一統的時代。
      城市為列寧裝、人民裝等“革命”服裝的天下;農村除了幹部穿幹部裝之外,仍是無須改造的中式短襖的天下。無形的新政權服制被國民大眾認真地貫徹、執行。
      新政權執政初期,列寧裝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摩登”。當然,“摩登”這個詞在當時也不能用。
      最初,列寧裝為男女皆有的款式,後來漸漸僅為女性專用了。那些走出家庭、參加革命工作的女幹部身穿列寧裝,樸實無華,具有一種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風采,這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裏,是非常具有時代美感的。這種大翻領、雙排扣、束腰帶的灰色布衣被視作最革命也是最時髦的衣裝。
      女性剪短髮、直髮梳辮、不施脂粉,腳蹬布鞋及上膠的跑鞋。並以這種千篇一律的方式,以示自己是進步的、革命的,至少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當時女性化裝扮是不被提倡的,一塊花布、一個髮夾、一根紅頭繩已是十足柔性的裝扮了。
      1949年後的工商業者、知識分子們,都迅速地改穿藍色或灰色的中山裝。中共建政初期的服飾承載了過多的政治內容,藍、灰、黑色取代了昔日的繽紛色彩,這種現象延續到“文革”結束。文﹕段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