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食物不耐受” 引發慢性病
( 2011-07-31 )



野菜多屬寒涼,脾胃虛弱者食用易引起食物不耐受。圖為市民在超市選購野菜。 新華社

      很多人知道食物過敏是怎麼回事,卻對食物不耐受一頭霧水。中醫藥學上說,“一個人的補品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所以要“忌口”,也有人稱這某些過敏的食物為“發物”,其實這就是食物不耐受。如果常無故腹痛、腹瀉或便秘,甚至易發濕疹等,可能是食物不耐受引發的慢性病。

      張先生是北方人,從小就喜歡吃麵食,身體不錯,但是經常皮膚濕疹,去醫院治療了很多次都沒有效果。來到南方生活以後,隨飲食習慣的改變,有時吃米飯有時吃麵條,他的皮膚病有所好轉。前段時間張先生的太太出差,他一個人不想做飯就干脆煮麵條吃,結果皮膚上的濕疹集中爆發。到醫院食物不耐受的檢測發現,張先生對小麥有重度不耐受。 
      專家稱,人體對某些藥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如果反應不正常就會出現變態反應。醫學上把過敏分為四種不同類型,並以羅馬數字Ⅰ至Ⅳ命名,食物不耐受屬於第Ⅲ型過敏,是一種複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抵禦外來病原生物的侵襲。當人體對某種食物不耐受的時候,會導致這種食物無法被完全消化,並沉積體內。一旦免疫系統因此超負荷,就會使人體各系統出現系列症狀疾病,引起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精神系統、呼吸系統、骨骼肌肉等系統疾病,其中慢性胃腸疾病和皮膚過敏最為常見,還有些人可能出現偏頭痛、精神緊張、注意力渙散、關節疼痛等症狀。“由於很難消化,這些免疫複合物最常沉積在胃腸道裏,很容易引起腹痛、腹瀉、胃腸脹氣、慢性結腸炎、便秘等慢性胃腸道疾病,本身皮膚不好的人刺激後會出現濕疹或蕁麻疹。” 
      專家稱,食物不耐受相較於食物過敏,隱匿性更強一些,免疫複合物往往要在人體長期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才會感到不適。所以患者自己也可以檢測自己常吃的食物和一吃就身體不適的東西,找出不耐受的食物。“記錄2到3個月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症狀,然後根據規律看看吃哪些東西有症狀,吃哪些沒問題,總結不耐受的食物。”
      然後根據檢測結果合理調整飲食結構,結果呈陰性的食物可按正常習慣進食;輕度或中度不耐受的食物不要隨意進食,可以通過輪替的方法隔一段時間再吃;高度不耐受的食物必須先從食譜中剔除,若想重新吃須接受醫生的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