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西遞 被遺忘的舊夢
( 2011-07-29 )



遊客在世界文化遺產——西遞村留影。

西遞村,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築群,擁有“世界上最美的村莊”的美譽。西遞村是一個被現代社會遺忘的舊夢。現代的陽光還沒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嘩這之外,它抱殘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人們呈現了一種樸素的民間生活。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這是大詩人李白描寫西遞村的詩句,座落在黃山南麓,距黃山40公里的西遞素有“桃花源裏人家”之稱。這個美麗的古村落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至今已有960年歷史。位於安徽省南部,黔縣西遞村是明清(公元1368—1911年)古民居保存得相當完好的一個村落。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棟,祠堂3棟,無不體現出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和古風古韻,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中國27處世界遺產中的一處。
      西遞原名西川,又稱西溪,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又因位於徽州府之西,曾設“鋪遞所”,故改名西遞。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棟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遞村前的牌坊西遞始建於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由於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這個村子的興衰都與胡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商轉向官場所產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展。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峰,當時村裏有大約600家華麗的住宅。
      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過很多窄巷。在敬愛堂、履福堂、刺史牌樓等公共建築之前有小廣場。現在主要旅遊景點包括124幢保護完好的明清建築。大多數民居對公眾開放。主要建築有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等。
      西遞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裏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徽派三絕  大飽眼福
      早就聽說徽派建築的石雕、磚雕和木雕最為著名,被譽為“三絕”,到過此地的人都大飽眼福。
      在這裏,房屋的門框、窗欞、花牆多為石雕;屋簷、門罩、牆壁多嵌磚雕;而庭堂、板壁、樑柱則為木雕。雕刻形式之多、造型之美、手法之新,實屬罕見。所雕鳥獸形態逼真,花草情趣盎然,人物形神兼備,真讓人眼花繚亂。這些雕刻就其藝術特點來說,明代的追求雍容大方、疏郎淡雅,而清代的則講究玲瓏精巧、細膩別致。
      除此之外胡文光牌坊也是當地有名一景。據說建立於四百多年前,牌坊高12米,寬近10米,系三間四柱五樓單體倣木結構。牌坊東西兩面分別刻有“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八個大字。趙朴初說這是它見過最有氣勢的牌坊。歷史上西遞曾有十三座牌樓,大多是旌表孝悌貞節的。直接由皇帝恩准敕建的牌坊可能獨此一座。村口,旁邊的天馬山上松樹和杉樹蔥郁茂盛,山下池塘波光鱗鱗,村裏百畝良田在山腳依次展開。
      位於胡文光牌坊西側的“走馬樓”,又稱“凌雲閣”,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布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跡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簷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彩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裏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
      青雲軒位於有“桃花源裏人家”之稱的世界文化遺產——西遞鎮青雲弄。“青雲軒”這家主人讀書的青雲軒圖片地方,取名“青雲軒”有希望平步青雲,步步高陞之意。

      一個小山村 出過許多大人物
      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明清民居博物館”的西遞村雖是一個小山村,在古代卻出過許多大人物。據一些資料記載,僅明清以來全村在外地做官的就有百多人,此外還有許多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他們在衣錦還鄉時為了顯示宗族門庭的氣派,不惜重金大興土木,修祠堂、建宅院,從而形成了西遞村600座宅院、兩條主街、99條小巷縱橫交錯的龐大建築群。到現在,村裏保存完好的古建築還有120多棟。
      徽派建築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因此在選擇村址時十分注重環境的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西遞村應該說是十分典型的。它依山傍江,四周一片蔥綠,令人神清氣爽,是理想的棲居地。
      走進西遞村,許多人會立刻就被那一棟棟結構奇巧、營造精美的宅院吸引住了。那玲瓏剔透的鏤空石刻漏窗、那飛簷翹角的青瓦門樓是那麼典雅古樸;那高高的白牆下面的深深的巷道和那擺滿花盆的庭院,顯得那樣安寧、和諧。而難得的一兩聲狗叫雞鳴又讓人覺出幾分恬靜、幾分神秘。
      逝者如斯。四五百年前的這裏的生活,已經看不分明瞭:一定會更沉靜些吧,可以靜到線裝書的小楷裏;靜到像天井裏的陽光,一絲絲漏下來,又像香爐裏餘灰一樣化成虛無;也有像月色般漫開的笛聲吧,嫋嫋婷婷地飛揚在夜空裏,又歸寂於雲淡風輕處。
      想著那些著名的徽洲商人,有許多令人欽佩之處。最起碼的一條:他們沒有暴發到把粗重的羅馬柱和繡濫俗花卉的屏風都擱到屋子裏去,這也得益於當初那個單純年代。是也有封閉、鎖國漸漸到後來的被掠奪、混亂和屈辱。但這之前,傳統還是一直被很好地尊重和繼承,沒有失去它本真的靈魂。人們可以從前人留下來詩詞曲賦、書法繪畫,工藝和建築裏品味到她雋永的美,是上好的明前茶,不象雞尾酒似的摻得人眼花繚亂,味蕾慌忙。
      這座充盈著歷史和傳奇的村落安靜極了,傳說中的漁梁古鎮在經歷千年喧囂後歸於平淡,過世外桃源生活的山樾先人,當年光耀門楣的荊藩首相和富甲天下的胡氏徽商都飄然而去,惟餘下那棋局般的深巷、精緻朴拙的古宅以及曾被視為宗族聖殿的胡氏宗祠,僅存一座牌坊如今孤獨地守立在村口,失去往日的威儀榮耀,做了吸引遊客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