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囚室滄桑 陳列銅像收藏書籍
( 2011-07-29 )



倫敦哈勞華人會訪問孫中山先生蒙難室,在室內留影。

倫敦波特蘭大街(Portland Place)四十九號中國駐英大使館三樓的一個小房子,是一八九六年十月十一日震驚中外的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的所在地。為紀念這一事件,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內設立了“孫中山先生蒙難紀念室”,在這個十平米的房間內陳列有孫中山蒙難紀念銅像、康德黎紀念銅像、胡漢民書孫中山蒙難劄、郭泰祺書孫中山倫敦蒙難實記、胡耀邦書孫中山蒙難室匾等重要文物。

      對於這個“囚室”,孫中山在其於一八九七年所寫的《倫敦蒙難記》是這樣形容的:“予入門後,被引至一室,室中有一二人與予接談數語,又自相磋商數語,遂遣二人挾予登樓,予亦不之抗。既登樓,復入一室,令予坐候。未幾,而二人又至,更挾予上,是為第三層樓,仍令入一室中,其室有窗,護以鐵柵,窗外即使館之屋後也。”這是對“囚室”的最初描述。
      歷史遺跡,在過去百年多番變遷。二○○九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吳十洲《倫敦誘惑》對蒙難室的見聞說:“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樓上一個偏僻角落有個小房間,離天井很近,這就是孫中山先生蒙難室,是一九三三年設立的。目前並未對外開放。乘電梯上四樓,迎面就看見“孫中山先生蒙難紀念室”的牌子,聽人介紹,“文革”期間,那間屋子曾堆放雜物,只剩一盞古舊的吊燈還保留,這是孫中山用過的原物。這是一盞只能放上一個燈泡的、由白色圓柱形玻璃罩起來的再普通不過的吊燈,玻璃罩子的外部,有幾圈銅箍鑲嵌。
      若干年前,使館內部改造,紀念室也修葺一新,已裝修成一間現代化房子。它的正面上方懸掛一塊橫匾,下方是孫中山的半身銅像。這件半身銅像,是一九三年作為中國特使來倫敦參加英國喬治六世國王加冕典禮的孔祥熙奉命鑄造的。
      左側下方是孫中山的老師——康德黎(James Cantlie)的半身銅像,銅像上方懸掛國民政府駐英公使一九三六年寫的孫中山倫敦蒙難記。右側牆上挂國民黨元老于右任一九三○年代到倫敦經濟學院進修曾訪這裏,就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的題字。一九八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使館重建大樓時,又特地將紀念館修茸一新,紀念室內的紅色絨毯上,放置孫中山和他的老師康德黎的半身銅像。”


      保留原貌 周恩來統籌
      孫中山蒙難室能完整保留至今,中國已故總理周恩來起了重要作用。在熊向暉《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中,他憶述了這樣的一段往事:
      1962年我被任命為駐英代辦。駐英代辦處位於倫敦波特蘭街49/51號,原為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館,最初是清政府購置的駐英公使館館舍。這是建於18世紀的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因年久失修,多處磚木腐朽,漸成危房。代辦處人員逐步增加,館舍不敷應用,約三分之一的人員另租房屋辦公住宿,租金很貴,工作不便。原想拆除重建,但按當地規定,波特蘭街任何房屋重建後均須保持原來的外觀和高度。費用約需70萬英鎊。高度不能增加,建築面積也難以增加,解決不了集中辦公住宿的問題。經調查,將現館舍出售,得款可購買面積較大的地皮,用70萬鎊能建成符合需要的新館舍。這一方案比較合算,遂報外交部核批。因當時國家經濟困難,遲未得復。 
      1963年秋,我回國休假。周恩來總理找我談話時,我提到重建館舍事。總理說,他已看到代辦處給外交部的報告。他說,1921年1月,他去英國,住了1個多月,原想投考愛丁堡大學,因費用太貴,轉往法國。他在倫敦時到過波特蘭街,感到那裏的環境很好。 
      總理問:“孫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是不是被關在這個地方?”
      我說:“他被關在清使館側屋的一間閣樓,面積約十平米,光線很暗,只在臨街的牆上有個插上鐵條的窗口,沒有窗框,也沒有玻璃。”總理問:“孫先生被關的那間房子現在做甚麼用途?”
我說:“1933年國民黨當局把那間房子專門作為紀念室,掛了一塊?珖孫中山蒙難室?玼的木匾,現在還在。華僑認為不恭敬,都稱'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室'。1937年孔祥熙參加英王喬治六世加冕典禮,在那裏安放了孫先生的半身銅像,現在也在。” 
      總理問:“現在還有沒有華僑去參觀?我說:經常有華僑,不單是英國華僑,還有外國人——不單是英國人,要求參觀。那問房子可能隨時倒塌,通過的樓梯彎彎曲曲,很陡很窄,木板搖搖晃晃,一不小心就會出危險。除了個別特殊情況,一般都不讓人進去。”
      總理說:“你們給外交部的報告,要求出售波特蘭街的房子,並沒有提那裏還有孫先生的蒙難室。要是今天不問你,我還不知道。那所房子該不該出售,首先要從政治上考慮。1956年,發表毛主席寫的《紀念孫中山先生》。在這篇文章裏,主席說,孫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是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除了反動分子以外,現代中國人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主席列舉了孫先生的豐功偉績,讚揚孫先生既有宏偉的氣魄,又很謙虛,不但注意研究中國歷史和社會情況,還注意研究外國情況。主席指出,孫先生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耗費了畢生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剛才你講,倫敦蒙難是孫先生革命生涯中重要轉折點,不言而喻,孫先生蒙難的地方是重要的歷史遺產。連國民黨也知道應該設立孫先生蒙難室,許多華僑和外國人要求參觀,而你們居然要賣掉,幸虧今天問了你,要不然,同意你們賣掉,怎麼對得住我們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怎麼向崇敬孫先生的華僑和外國朋友交代?怎麼向繼承孫先生革命事業的中國人民交代?怎麼向歷史交代?”
      總理說:“波特蘭街的房子不許出售,就在那裏按原來的外觀和高度重新建造。房子不夠用,另外想辦法。國家經濟雖然有困難,為了紀念孫先生,這筆錢不能省。我派一位有經驗的建築師到倫敦實地考察,回來設計。要在原來的位置,重建孫先生蒙難室,必須保持原樣。既然重建,當然要很堅固,但是原樣都不變,比如原來插鐵條的窗口,就不要改成玻璃窗。不保持原樣,搞得很漂亮,就失去紀念意義,就沒有教育作用。將來要把原來的木匾和銅像照樣擺進去,房子內原來的陳設,不增加,不減少。保護歷史文物就應這樣。”總理說,建好後,他想請主席書寫“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室”,制成匾額,掛在室外的門額上。請郭老書寫主席作的《紀念孫中山先生》全文,嵌進玻璃框,掛在室外的牆上。

      學生參觀 上歷史課
      2010年辛亥革命百年前夕,根據中國駐英使館網站的資料,孫中山蒙難室仍保留在倫敦波特蘭大街49號大使館三樓。室內陳列有孫中山蒙難紀念銅像,康德黎紀念銅像,胡漢民孫中山銅像扎,郭泰祺書孫中山倫敦蒙難實記和胡耀邦書孫中山蒙難室匾等歷史文物。
      倫敦孫中山先生蒙難室曾是英國華人華僑及下一代子弟介紹中國現代歷史的最好詮述。曾多次前往蒙難室參觀的倫敦哈勞華人會榮譽會長文良生介紹,以往大使館經常邀請華人前往參觀。他們曾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內部改建前邀前往參觀的。大使館還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周年活動。具體日期已不記得,但參與者多為學者。他特別記得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的父親也有出席。
文良生說,蒙難室房間面積很小,當中只有孫中山半身像,像後有“孫中山先生蒙難室”幾個大字。沒有其他東西。
      而據倫敦格林威治中文學校校長陳雪介紹,以往大使館常邀華人前往蒙難室參觀。使館的底層有電影院,有工作坊,介紹中國歷史。她說,華文學校學生在參觀後,聽了使館人員對中山先生蒙難事件的講解,大家的討論熱情很高。而對於孫中山先生收買傭人的故事,學生都認為孫中山先生很聰明,有些男學生甚至對女學生說笑:如果沒有傭人幫忙,清朝不滅,你們可能不會有書讀,還要裹腳。在學生的嘻笑聲中,大家愉快地上了一堂中國歷史課。

      “使館屬亞當建築不能拆”
      熊向暉返任後,外交部撥來70萬鎊。不久,周總理派戴念慈建築師到倫敦勘察,對孫中山先生蒙難室作了詳細測繪,搜集了拆建館舍的有關資料,帶回北京設計。
代辦處安排好拆建過程中的辦公住宿地點後,正式辦理拆建手續。這時,忽然接到英國文物保管會的通知,說:中國代辦處的三間大廳是“亞當建築”,必須保存,不得破壞。所謂“亞當建築”,是指18世紀英國著名設計師兼建築師羅伯特·亞當和傑姆士·亞當兄弟設計和營造的建築。代辦處有金碧輝煌的三間大廳,特別是天花板美輪美奐,就是亞當兄弟設計營造的建築藝術珍品。如要保存這三間大廳,整個拆建工程就無法進行。
      經瞭解,這個文物保管會是民間性機構,卻享有公認的權威。凡是該會規定保存的建築,任何工程公司或施工單位都不敢拆除。英國外交部也無能為力,建議代辦處直接同該會交涉。但該會平時不辦公,每年開會二至三次,只在開會時討論決定問題。
      代辦處致函該會,提出館舍已成危房,附去英國工程師的證明;作為外交機構,希該會立即同意拆建。數月後該會復稱,該會負責保存英國現有的一切亞當建築,不允許有任何例外。代辦處又致函該會,提出在重建時可按原來的大廳樣式倣建。數月後該會復稱,仿建即非現存的亞當建築,不能同意。
      代辦處再函該會,提出館舍一旦倒塌,現有的亞當大廳將不復存在,如何保存?數月後該會復稱,該會負責保存英國現有的亞當建築,不回答“假設性”的問題。 
      經多方查詢,該會並非故意刁難,而是墨守“保存英國現有的亞當建築”的規定,不徇私情。有關專家斷定,代辦處拆建館舍,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能進行:一是館舍自行倒塌,即可不守上述規定的約束,二是該會主動改變上述規定。到1966年底,這兩種情況都未發生,館舍也不能拆建。



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蒙難室及室內的孫中山半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