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沒有AJQK 撲克市價逾萬
( 2011-07-29 )



河南“撲克迷”季成保收藏了中外藝術撲克近萬副,圖為他展示其收藏最小和最大的撲克。

撲克算得上是最“草根”的娛樂活動,然而珍貴撲克卻價值不菲,引來眾多收藏者收藏。日前,北京潘家園市場組織了一場有3000多副珍品撲克展示的紅色主題撲克展,其中牌面上沒有J、Q、K,而是用11、12和13來代替的撲克,其市場價普遍在萬元以上。

      在潘家園舉辦的撲克展上,有3000多副藝術撲克珍品集中亮相,不少展出的撲克牌上面都沒有J、Q、K,而是用11、12和13來代替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撲克牌收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白永寧表示,一副小小的撲克牌也是與社會大環境聯繫在一起的。《新京報》引述他的說法指出,文革時期,撲克上不可以出現西方的東西,所以用11、12和13來代替J、Q、K。《芭蕾舞》文娛片(也叫《白毛女》撲克,見圖)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其牌面上印有白毛女、A用1來表示,J、Q、K分別是11、12和13,在大小王下面無英文字母JOKER。2008年,這副面值0.2元的《芭蕾舞》撲克,在一場拍賣活動中以1.2萬元成交。
      一位撲克收藏愛好者則介紹,撲克在文革時一度停產,後來重新開工印製,但改名為“文藝片”,“A、J、Q、K”也改成“1、11、12、13”,這種標註的撲克在全球只有中國才有。這一時期的撲克多為試製品,品種不多且印量很小,加之人們沒有太大的收藏意識及撲克極易流失等諸多因素,能保存至今的相當珍貴,價值超過萬元。
      不過,中國撲克博物館的副館長石金波表示:“不一定說,只要具備上述這些特點的撲克就一定是文革期間的產物,這裏面也有商販蒙市。”他說:“文革時期的撲克由於消耗大,現存的品種每款基本超不過10副。如果某副老撲克突然在市場上集中出現一批,多少都有點問題。”
      石金波介紹,撲克的造假做舊比較複雜,不同歷史時期用的油墨、紙張等差別很大。識別老撲克有些技巧,比如,老撲克一般裁切不正,四個圓角不對稱。以前的撲克大多是四個角逐一剪裁的,現在都是用模子一次成型。
      撲克的種類很多,有花式、半花、背面等;題材也有很多,有紅色、風光、古典名著等。此外,在撲克收藏這個領域裏並沒有所謂的著錄,不同於書畫、瓷雜的“有據可察”。
      那到底什麼才是衡量撲克市場價值基礎的標準?白永寧說,市場裏沒有固定的定價,交易時買賣雙方議價,都覺得合適就可以成交。他表示:“每一次博覽會、拍賣會公開的成交價會成為市場的參考,買賣雙方會根據之前的交易情況,對現有的東西進行估價。”
      以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紀念撲克為例,該撲克之前在《鑑寶》節目上經專家鑑定估價為3萬元,這成為業內普遍認可的基礎價。如果現在有同類的產品,對比品相,價格一般會高過3萬元。白寧波說:“品相在八品及以上的早期主題撲克,市場價普遍在6000元至3萬元之間。”

      早期藏品升值空間大
      資料顯示,1949年以後,風光、人物等圖案開始在撲克上有所體現,1980年代末藝術主題撲克也開始出現,而直到近年撲克收藏才逐漸“成風”。
      中國收藏家協會資料稱,專業撲克收藏者如今已多達15萬人。已有20多年的撲克收藏史、中國收藏家協會撲克收藏委員會主任李維剛表示,撲克絕不是隨便買些都值得收藏。
      首先,1976年以前的早期主題撲克升值空間很高。李維剛說,在早期,由於人們對撲克收藏缺乏認識,導致一些早期撲克在人們娛樂消遣中自然地消耗掉了,極少留世至今,而這些留存下來的藝術撲克也就當仁不讓地成為珍品。
      古典文學名著題材則是永遠的熱門。據介紹,古典文學名著撲克牌一直受到收藏者甚至一般文化人的喜愛,這類題材撲克牌多年來一直經久不衰。據瞭解,1980年發行的長春、天津版《水滸》主題撲克已經從每副幾百元上漲到上千元。此外,紅色經典、歷史人物系列的撲克也很受歡迎,可以作為收藏首選,例如一副共和國十大元帥撲克已經從發行時的138元漲到600元。
      對於當代發行的藝術撲克,李維剛表示:“主題創意、印刷、設計優秀、包裝精良、有準確限量,這五個要素缺一不可的紀念型撲克,很可能成為傳世的藝術撲克佳品。如《共和國六十年》主題撲克呈現了1949年至2009年的大事紀,非常有史料價值。”

      卅年集逾兩萬副
      天津市紅橋區政府禮堂日前舉辦一場特殊展覽,展品是上百副撲克牌,內容為南昌起義、紅軍長征、中共建政、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
      展品提供者叫楊旭超,是撲克收藏愛好者。今年58歲的他從1980年代開始收藏撲克,起初是業余時間幫家裏賣撲克,1986年從工廠辭職下海後自己賣撲克,邊賣邊開始收藏,後來結識了許多藏友,經常在一起交流,再後來收藏的撲克越來越多,就越來越有興趣。
     《渤海早報》報道,在收藏過程中,楊旭超發現撲克雖然小,但題材和內容卻豐富,而且有許多形狀特別的撲克,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30年來,他收藏了2萬多副各種題材和樣式的撲克,其中最大的有1米,最小的僅20毫米,其中一些是已絕跡的撲克。
      一副撲克有54張牌,在普通玩家眼裏可能就是簡單的四種花色,但在楊旭超看來卻是百科全書。他表示,撲克是大眾文化,老一輩的人可以用撲克回憶過去,年輕一輩的通過撲克瞭解過去。

      收藏撲克  愛好至上
      全球每年出品的撲克數不勝數,想收集齊全幾乎不可能。專家建議,從事撲克收藏應按自己興趣、能力確定較可行的收藏範圍。
      全集型。《北京商報》報道,這類藏友對花式撲克、背圖撲克、廣告撲克和紀念撲克均有興趣,有的甚至收集各種普通撲克,包括不同廠家、不同包裝、不同版本的撲克。這是收集難度最大的收集方式,但只要持之以恆,就可以發展成為撲克收藏大家。
      花式全集型。這類藏友只收集各種版本的、牌面印有各種圖案的花式撲克。這也有一定的收集難度。
      花式選擇型。這類藏友只收集花式撲克,但不收集各版本的花式撲克,而是有選擇地進行收集。這類收藏較容易進行,也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
      專題型。這類藏友僅按自己所喜歡的專題進行收集,如祖國風光、名山大川、建築、中外名畫等。這種收集方法範圍較窄,且數量增長較慢。
      趣味型。即不求系統收集,只按自己的趣味有針對性地收集。如有藏友只收集某地區的撲克;有的僅收集普通撲克中不同的大、小王;有的按國家收集,每個國家僅收集一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