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堅信投資原則 遠離龐氏騙局
( 2011-07-08 )





      紐約的金融騙子馬多夫(Bernie Madoff)的余生將要在監獄內度過。他主持了歷來最巨型的龐氏騙局,被判入獄150年。
      由於他已認罪,不用接受審訊,更令人渴望知道他行騙的手法。他是幾時開始造假賬的?他用什麼方法,令事件隱瞞這麼多年?
      馬多夫在1980年代擔任納斯達克股市主席時期,《紐約時報》金融作家亨歷絲(Diana B. Henriques)便已認識他。馬多夫在2008年12月8日自首之日開始,她便一直追蹤他的動態發展。亨歷絲寫了一本書,讀起來有如小說,引人入勝。書名是:《謊言高手:馬多夫及誠信之死》。
      對觀察馬多夫的人來說,這本書材料豐富;對那些有意向美國金融制度提出廣泛控訴的人,材料更是太多了。費格遜(Charles Ferguson)在《紐約時報》發表書評,表示:“這本書對馬多夫的生平雖然有一流的敘述,但都是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對細節有深刻描述,但對嚴重罪行,流於不足。”(他拍攝的紀錄片《Inside Job》(監守自盜),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該片內容環繞美國金融危機的起源。)
      亨歷絲寫的書,以她去年8月與這位72歲監犯的訪問作為序幕,地點是美國卡羅萊納州監獄。這也是馬多夫第一次有記錄的訪問。
      馬多夫預測,假如他的受害人在2008年的金融市場崩潰中仍在市場內,情況會好些(事實上,在該次破產案,他們每損失一元可以獲得10分)。他也重申,自己的家人並不知情。作者也同意這說法,因為他的妻子及兩子在他自首後都沒有潛逃(他們大可以潛逃的)。
      馬多夫的兒子去年12月自殺,終年46歲。亨歷絲在今年2月再度訪問馬多夫,發覺他因喪子之痛,整個人變了,令人黯然。她寫道:“他皮黃骨瘦,近乎虛弱。過去的魅力不再。”
      但亨歷絲無法說出馬多夫開始他的龐氏騙局的日期。可惜!龐氏騙局即是以後來加入的投資者的金錢去支付舊有投資者應得的利潤。
      在1962年的賬目中,作者確找到不正常現象。當時他以發行價購買顧客的新發行股票,把顧客賬戶的損失消除,將顧客利潤被動盪的市場蒸發的事實隱瞞起來。
      馬多夫怎樣把家人、同事、顧客蒙在鼓裏達20年而無人知曉?他是怎樣安排的?亨歷絲推論說:“在龐氏騙局的高峰期內,進行計劃輕而易舉。最初是人們對你表示謝意,到後來,東窗事發便完了。”
      要監管投資騙局,亨歷斯並不看好。她說:“他能力之高,連最精明的機構投資者也被他騙了。可見監管機構在21世紀要保障公眾利益,難度極高。”
      按她的看法,龐氏騙局將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投資者最忌情況不明朗。她說:“自助式退休計劃興起後,投資者便要在最常見的複雜問題上聽到最容易的答案。人們似乎也不起疑心。”


      高回報便會有高風險
      今日投資者十分頑固,要求有投資怪傑為他們籌劃一盤絕對安全的投資,又要有每年8%的回報。“他們犯錯的地方,是他們拒不願聽投資的根本原則,就是高回報便會有高風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自己不懂的事,便不要去投資。”
      當投資者憑信任感下決定後,他們也不去細閱字體特細的段落。馬多夫發覺,當賺到客戶信任後,騙子便有了保障,對危險訊號也無所懼。她在書中說:“這是馬多夫案的教訓,誰也不願接受。人們投資,都憑信任。人們都相信,我們最需要的,便是信任。的確,人們大多數都沒有足夠時間或資訊去翻查,唯靠信任。”
     “假如監管機構及政策製訂的人不同意這點,他們對付市場詐騙的策略將會很有限,收效也很微。”以後,還會有馬多夫在秘密設計,騙取人們的信任,建立另一個謊言世界。“一個沒有龐氏騙局的世界,將是一個完全沒有信任的世界。誰也不想在這樣的世界活著。的確,在這樣的世界,任何健康的經濟體系都不能運作。這是馬多夫案不朽的教訓。在這個謊言世界,最危險的謊話就是自己講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