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三次平台轉型 IBM成長傳奇
( 2011-07-01 )





      IBM於日前迎來百歲生日,儘管很多人認為,IBM是一家20世紀的公司,但IBM目前仍然是IT行業的領袖之一。從一個平台向另一個平台的轉型意味著對企業各個方面的挑戰,包括技術能力、品牌,以及盈利方式。因此,大公司通常更傾向於維護當前的業務,而不是開闢新的業務。只有很少的企業實現了在不同平台之間的轉型,IBM則實現了三次這樣的轉型。
      儘管官方認定的IBM成立時間為100年,但該公司的真實年齡是125歲。新浪科技引述《經濟學人》雜誌文章稱,1886年統計學家霍爾里斯(Herman Hollerith)創立了一家企業,租賃他為美國統計部門發明的一款製錶機器。
      借鑑列車售票員在車票上打孔以預防欺詐的做法,霍爾里斯開發了一種打孔卡片用於記錄個人資料,其中的資訊可通過特定的電子設備閱讀。1911年,霍爾里斯的公司與其他三家公司合併,成為IBM的前身CTR。在此之後,這一打孔卡片技術成為了CTR業務的核心。
      1940年代末,隨電子電腦和磁帶的出現,IBM迎來了第一次平台轉型。IBM管理層,包括自1915年就出任CTR掌門人的老湯瑪斯?狺華生產生了猶豫。當時IBM一位資深員工對第一代磁帶驅動器的開發者表示:“你們年輕人應當記住,IBM是一家基於打孔卡片的公司,我們的基礎將永遠是打孔卡片。”
      有人表示,小湯瑪斯?狺華生於1956年出任IBM掌門人之後,IBM才全面接受了這一新技術,從而進入到電子時代。
      在小華生的領導下,IBM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廠商。IBM當時致力於第一代大型機System/360的開發,這一戰略獲得了成功。System/360的開發花費了很多年時間,以及50億美元的資金,而當時還是在1960年代。
      這一資金投入,甚至超過了美國政府此前研發核彈的“曼哈頓計劃”。 
      System/360於1964年推出,很快就成為市場領先的計算平台。到1969年,IBM的市場份額增長至70%,成為第一家可以被稱作“邪惡帝國”的大型IT公司,並引起了美國反壟斷監管部門的關注。里根政府於1982年放棄了針對IBM的起訴,稱這一訴訟“沒有依據”。


      技術進步威脅地位
      IBM遭遇的第二次平台轉型是從大型機到分散式系統,包括個人電腦的轉型。IBM在此次轉型中遭遇了更大的危險。即使不考慮美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技術進步也開始威脅IBM接近壟斷的地位,以及該公司向客戶租賃昂貴計算設備的業務模式。由於大型機業務的利潤很高,IBM遲遲未能推出廉價的分散式計算系統。
      1990年代初,分散式計算系統開始蓬勃發展,這導致IBM的業務模式崩潰。1993年,IBM大型機業務營收從1990年的160億美元下降至70億美元。IBM前執行長郭士納表示:“只有很少人知道,IBM已經非常接近現金斷流的境地。”郭士納當時裁員3.5萬人,以削減成本。IBM很輕鬆地實現了第三次平台轉型。在此次平台轉型中,通過大型資料中心和網絡提供的計算服務開始興起,而桌面電腦則開始越來越不重要。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IBM更快地發現了這一趨勢。
      IBM還預計這種雲計算發展將加速“大規模資料”出現,而“大規模資料”是進行資訊發掘的素材,可提供有價值的分析結果。
      因此自2005年以來,IBM已花費140億美元,收購了超過20家提供各類“業務分析”服務的公司。

      建立緊密客戶聯繫
      縱橫一個世紀,“藍色巨人”IBM能夠保持活力的秘密並不是電腦和軟件,而是強大的客戶關係。
      在成立了100年之後,IBM已經很好地掌握了自身的命運。
      不過,該公司的歷史可以被認為是各種業務限制和管理人才不斷湧現的結果。
      一開始,作為複雜設備的製造商,IBM別無選擇,只能不斷向客戶介紹自己的產品,因此他們能夠很好地理解客戶的業務需求。在此基礎上,IBM與客戶和供應商建立了緊密的聯繫。
      隨時間的推移,這些關係逐漸成為IBM最重要的平台,這也是IBM保持活力的主要原因。客戶樂意從一家此前生產機械式計算器的公司購買電子電腦。
      1990年代初,客戶希望這家值得信賴的供應商能繼續生存。目前,客戶也願意獲得IBM服務部門的幫助,聆聽它們有關如何使業務更好發展的建議。
      Gartner分析師卡爾?狺克蘭奇(Carl Claunch)表示,人工平台有一個重要缺陷,即維護和拓展的成本很高。不過這也意味,其他公司很難複製IBM的業務,或是入侵這一市場。
      考慮到當前環境的複雜性,以及未來仍然可以數字化的部分,IBM的人工平台還不會很快遭遇極限,這一時間或許為下一個100年。

      科技大廠誰會 成為下個IBM
      IBM歡慶百歲生日,它能在變動快速的科技業屹立不搖一世紀,秘訣在哪裏?縱觀如今的科技大廠,誰最有條件成為跟IBM一樣成功的百年老店?
      其實,IBM並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日本有創立於8世紀的旅館,德國有建於11世紀的老啤酒廠,意大利也有15世紀成立的銀行。但是,IBM最不尋常的地方,是它在變動快速的科技業,多年來始終成功不墜。
      藍色巨人的成功秘訣,在於它懂得利用一個超越任何產品或技術的“想法”,打造出偌大的王國。而它的想法就是“整合技術,提供給客戶使用”。
      起初是生產打孔卡片製表機,後來IBM改賣起磁帶系統、大型主機、個人電腦,以及服務與顧問。關鍵就在於,把企業建立在一個想法,而非一種技術上。一旦產業發生“平台轉移”,企業的調適、轉型將容易許多。
      聲勢最強的候選人,就是蘋果。它跟IBM一樣,都有一個強有力的想法:“把當前最夯的技術,用簡單、優雅的形式加以包裝,再以高價賣出”。從個人電腦、音樂播放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到最近的雲端服務,有了想法,不管哪種技術,蘋果都有辦法做出比別人更好用、更好看的產品來。
      另一個強有力的想法,來自亞馬遜的“讓消費者買東西很方便”。從書籍、音樂、日用品、應用程式到電腦儲存,只要有新產品問世,亞馬遜就會讓大家都能輕鬆買到。而Facebook也有類似的想法:“讓人們可以輕鬆與友人分享照片或訊息”。
      再來看三家以“產品”為重點的公司:戴爾、思科和微軟。這三家大廠都高度仰賴特定的產品,而非睿智的經營想法,所以都在技術改變時,遇上了困難。
      做資料庫起家的甲骨文,準備提供電腦軟硬體整套系統給客戶;谷歌已經有了“組織全世界的資訊,讓全球都能使用並有所裨益”的想法,正開始跨足行動服務。
     《天下雜誌》刊文指出,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應該會成為長壽的贏家。戴爾、思科和微軟的機會不大。而甲骨文和谷歌呢?現在還很難說,等一百年後再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