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長利比亞之行
( 2011-07-01 )
加拿大外交部長貝德(John Baird)最近突然從意大利乘軍機飛抵利比亞反對派大本營、東部重鎮班加西,進行7小時的短暫訪問。期間他和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領導人吉布里爾(Mahmoud Jibril)等會晤了30分鐘,加拿大駐利比亞大使麥卡德爾(Sandra McCardell)也在座。
會談閉門進行,貝德向吉布里爾轉交了聯邦總理哈珀的一封信,邀請後者訪問加拿大,會晤我國官員和國會議員。貝德的班加西之行向外界表明,加拿大和一些北約國家和阿拉伯國家一樣,承認利比亞反對派是利比亞人民的合法代表。
北約的轟炸行動已經延續100天,包括加軍在內的北約軍隊,迄今已經空襲卡紮菲控制區數千次。但現在卡紮菲勢力仍然控制利比亞西部和首都的黎波里,叛軍則控制東部班加西等地,雙方陷於對峙僵局。雖然一些北約領導人聲稱,北約部隊已經占上風。但一批北約成員國鑒於參加伊拉克戰爭長期難以脫身的經驗,對卡紮菲倒臺後,利比亞叛軍是否有足夠的軍事、政治實力接管政權,維持國家和平,至今沒有信心。貝德匆匆趕赴班加西,顯然也帶類似的疑問。傳媒披露,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實地瞭解如果卡紮菲下臺,利比亞反對派是否確實作好了管治國家的準備。這說明渥太華當局也和北約盟國政府一樣,對利比亞反對派沒有十足把握。
貝德訪問後雖然對利比亞過渡委員會成員說了一些恭維話,但其他的言論卻比較謹慎。如他說,“我不認為利比亞能從卡紮菲時代一躍進入民主時代”;後卡紮菲時代“不會是十全十美的”;利比亞的政權轉移不可能一蹴而就等。
這些都顯示,渥太華對利比亞反對派並不放心,預先為對利比亞外交留有余地。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利比亞反對派是眾多派系的大雜燴,從伊斯蘭原教旨組織、地區部落利益集團到親西方勢力集團,甚至親“基地”的伊斯蘭激進組織,各色團體混跡其中。全國過渡委員會實際上只控制五分之一的叛軍勢力,而且這個國家從不知民主政治為何物。
三個多月前利比亞班加西民眾起義,表面上是向卡紮菲爭民主,深層原因卻是東西兩大地區、國內各大部族間長期矛盾的爆發。利比亞也存在和伊拉克、阿富汗同樣的“虛不受補”問題——西方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和相應的政治制度,很難在地區、宗教、部族矛盾糾纏不清的落後社會生根。哈珀政府以彰顯自由、民主、人權的“加拿大價值觀”為己任,加入北約軍事打擊卡紮菲政權,應當說道德上的動機無可置疑。相比之下,法國、意大利作為利比亞石油輸入國,其振振有詞的道德理由,難掩背後的經濟動機。
但渥太華已經有駐軍阿富汗坎大哈省10年的經驗,在推行加拿大價值觀上,想必嘗盡了“虛不受補”的種種酸甜苦辣。貝德能親自前赴班加西,對反對派實地調查瞭解,說明保守黨政府的外交經過幾年的磨練,少了對意識形態的盲目追求,多了審時度勢,謀定而後動的務實精神。
加軍在阿富汗蹉跎10年之後,將於7月撤離坎大哈。渥太華應當更加謹慎地介入利比亞事務,不要輕易捲入其內部紛爭,以免加拿大國家利益受損。希望貝德不枉此行,哈珀的對利比亞外交,不會像剛上臺時的對華外交那麼莽撞、無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