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玉璽的故事
( 2011-06-24 )



■中國書畫賞析 作品名稱:《觀音大士》 作者:[清]任熊 說明:立軸

      玉璽是皇帝的印章。秦朝建立後,天子獨享玉石印鑒的特權,其余各類人等皆不可用玉作為印章。此後,玉璽便成為了皇帝印章的專用名詞。
      秦始皇的玉璽,一說為藍田玉雕刻,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方四寸,上紐交盤龍,有六面,其正面文用魚鳥篆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另一說為“李斯磨和璧作之”。《史記》李斯列傳中也有“卞和璧,始皇以為傳國璽”的記載。
      就玉質而言,藍田玉產自陝西,和氏璧產自楚地(今湖南、湖北)為不同類的玉石。因此,這枚玉璽從誕生之日起便存在身世的疑惑。但是,無論是藍田玉還是和氏璧都絲毫不會影響作為天子印鑒的威望。秦朝二世而亡,秦王子嬰將玉璽獻給了漢高祖,玉璽的交接象征大秦帝國的正式隕落。
      這枚玉璽在漢朝諸帝間世代相傳,漢將其稱為“傳國璽”。這樣的傳承維持了兩百多年,直至西漢元帝死後,王莽篡漢,逼迫其姑母即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傳國璽。王政君面對昔日信任的侄子、如今的篡位者,無比憤怒,用力將玉璽擲到殿階上,崩壞了璽上“螭”的一角。王莽得到殘缺的玉璽後,為了不影響美觀,便用黃金將損壞的部分鑲補上。
      此後,這枚傳國璽的外貌不再完美,正如它所見證的西漢末年那段手足相殘、血腥殺戮的歷史一樣,讓本該平靜的歷史多了一絲波瀾。
      王莽得到玉璽後隨身攜帶,對傳國璽的珍視程度絲毫不亞於自己的生命,史載“及莽敗時,仍帶璽紱”。王莽被商人杜吳殺後,叛亂者就將王莽身上的玉璽扯下,交給將軍李松,李松又將玉璽獻給了赤眉軍所立的西漢宗室劉盆子,後劉盆子敗於光武帝劉秀,不得不將玉璽獻出。
      於是從東漢的光武帝開始,這枚沾滿鮮血的傳國璽又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東漢歷代皇帝的几案之上了。
      然而,玉璽的劫難還沒有結束。百多年後,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專權,朝政動盪不堪。至漢獻帝時,軍閥混戰,皇室大亂,負責掌璽的官員為了避免麻煩竟然將傳國璽投到宮井中,玉璽自此失蹤。
      玉璽的再次出現,則是伴隨異象。據《三國志》所載,孫堅(孫權之父)進軍洛陽,忽然看到宮裏的一口井中,出現了五色氣體,於是命人淘井,便得到了傳國璽。
      在當時群雄逐鹿的政治背景下,傳國玉璽不但脫離了印章的本質,而且還被蘊涵了政治寓意。諸侯對它的爭奪再次展開。
      大軍閥袁術為了得到玉璽,竟然綁架了孫堅夫人,逼迫孫堅交出傳國璽。勢單力薄的孫堅只得將傳國璽交給了袁術。
      就在袁術為得到這枚印章欣喜若狂時,他已經變成了群雄義憤的靶子,各路軍閥都起兵攻打他,最後袁術被打敗,但誰也不能獨佔玉璽,結果是將玉璽呈給了漢獻帝。此時,漢獻帝早已被曹操挾持為人質,玉璽與其說是還給皇帝,不如說是獻給了曹操。
      在以後的歷史中,玉璽時兒出現,時兒消失。它最後傳到清代的乾隆皇帝手中。在乾隆看來,所謂的玉璽只不過是供人把玩的藝術品而已,並非寶貝。
      至此,流浪千年的玉璽終於恢復了其作為印章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