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外界誘惑多摩梭人難保清純
( 2011-06-24 )



瀘沽湖因其絕美的自然景觀和神秘的摩梭文化而聞名。圖為煙雨朦朦的瀘沽湖“里格島”。

以“女兒國”而聞名的瀘沽湖,位於中國滇川兩省交界處,有4萬名摩梭人生活在湖周圍的村落中。意大利攝影師盧卡.洛卡泰利用“伊甸園”來描繪瀘沽湖,“湖水清澈透明,四周靜謐美麗”。近年來,瀘沽湖旅遊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但商業浪潮對傳統的不斷排擠,以及外部花花世界對年輕一代的誘惑,陰暗和骯髒的一面開始出現。

      英國《衛報》曾刊文,題目是:《中國的摩梭族是世界上最後的母系氏族嗎?》文章寫道:瀘沽湖的旅遊業正在繁榮發展,當地政府熱衷於把摩梭社會市場化、金錢化,推到遊人面前。他們甚至設立了一個收費亭,從新建成的公路進入該地區要被收取通行費。好奇而活躍的遊客們受誘惑而來,他們被暗示摩梭女子能提供免費性服務。在洛水村裏,酒店、旅館、賭場、卡拉OK廳紛紛建起,從泰國來的性工作者穿上了摩梭人的傳統衣裙。


      走婚吸引眾多遊客
      一條公路的修通,使原本偏僻的洛水村絡繹迎來了從外界走進的遊客。從最初不懂得什麼叫“收費”,到如今能夠精明地做生意,瀘沽湖畔這個原本閉塞落後的小村莊,一夜之間富裕了起來。當摩梭村民們腰包日益鼓起來的同時,卻發現在自己民族文化中最忌諱提起的走婚,卻成了吸引遊客慕名而來的一大原因。
     “剛到洛水村時我感到震驚,它俗不可耐,完全不是我期盼的那樣。”洛卡泰利說:“很多人在盯你的錢包;酒吧老闆和那些一看就知道不是摩梭人的妓女——一切都是為吸引中國男性遊客而準備的。” 
      耐人尋味的是,自助旅遊者與旅行團遊客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房東阿媽很好客,總是弄很多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給我吃。”自助旅行者陸加敏說:“摩梭人淳樸好客,不計較錢財,家庭情感血濃於水。他們家的女兒從不輕易走婚,小女兒還曾經因為一個男人老纏她要走婚而把他告到法庭,打了一場官司。”寧蒗縣永寧鄉溫泉村儘管距離瀘沽湖只有30多公里,但很少有旅遊者來這裏,像陸加敏這樣的旅人並不多。
      洛卡泰利也決定到另一個村莊里格村去尋找“真正的摩梭人”。“我穿過瀘沽湖來到另一個村莊,發現人們依然按他們遵循了2000年的傳統在生活。那裏的人可愛、善良,生活簡單而快樂。”不過,所有現代生活對年輕一代摩梭人的誘惑如今就在他們家門口了。


      摩梭年輕人不懂傳統
      關於摩梭,有關“楊二車娜姆”現象也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意。楊二車娜姆以一個摩梭人的自傳方式,於1997年出版了《走出女兒國》。但是,書中大量的對情愛和性的描寫,讓許多摩梭人認為這本書扭曲了摩梭文化。“娜姆離家出外時才13歲,她出版《走出女兒國》時,已有14年都市生活的經歷,因此她對傳統摩梭的認識和理解是局限和片面的。” 曾在摩梭村寨生活了一年多的香港學者周華山博士說:“娜姆把獨特個人經歷誤作為摩梭文化特質,正反映了她對摩梭文化的誤解。事實上,不少摩梭年輕人像她一樣對自身傳統是一知半解的。”
      另一方面,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納西族學者楊福泉博士,曾在瀘沽湖邊的一些酒吧的留言簿上,讀到一些男性遊客因為在這裏沒有艷遇而失望、懊喪、甚至憤怒的留言,認為自己“受了騙”,“白來了一趟女兒國”。楊福泉說:“這種缺乏起碼文化修養的遊客,是對文化的一種威脅。”他說,如果遊客懷一種唯我獨尊的文化優越心態和獵奇的曖昧心理走進別人的家園,那些美好的家園就有可能不斷地被他們的無知、庸俗和狂妄所褻瀆和玷污。

      歷經滄桑不改 一道未解之謎
      摩梭人主要居住於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與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之間的瀘沽湖畔,四川摩梭人被劃為蒙古族的一個分支,雲南摩梭人被劃為納西族的一個分支。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如今,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不乏仍處於原始狀態的民族,但時至今日,均無走婚這一特殊的風俗。對於走婚為什麼能夠歷經滄桑後仍存在於瀘沽湖摩梭人中間,至今是一道世界級的未解之謎。為此,海內外學者作過大量調查研究,並運用各種人類學現有理論加以分析,只是得出的結論似乎尚不足以解開這道難題。
      最為詳細的調查是詹永緒先生等人於1963年、1965年和1976年做的調查研究。他對瀘沽湖沿岸和永寧平壩的六個鄉的964名女子和785名男子共計1740人做了婚姻狀況的調查統計,結果,走婚的為1285人(女730人,男555人),佔73.5%。 
      對於走婚為什麼能長期延續,詹永緒先生認為有五個原因:一是摩梭人的母系社會尚未完全瓦解,而外界的影響又還軟弱;二是社會生產力落後,尚未形成個體私有制,而以家庭集體所有制為主;三是婦女仍然充當謀取生活資料的主力;四是血緣紐結關係使傳統的觀念很深蒂固;五是上層土司不反對走婚。
      這些說法雖有一些道理,但是,為什麼外界的影響對摩梭人母系社會的作用如此軟弱?為什麼不少比摩梭人生產力低下的民族已進入一夫一妻制而摩梭人仍然實行走婚?為什麼摩梭人大多願意選擇走婚而不願其他形式的婚姻?這許許多多疑問,仍然是摩梭婚姻的難解之謎。

      走婚十次 難覓合心阿都
      里格島村位於瀘沽湖北岸,與四川交界。小庫的家就在這裏。小庫家裏共有8口人,分別是祖母(實為母親的母親)、舅舅(實為父親)、阿舅(母親的弟弟)、大阿姐、二阿姐、阿哥(二姐的情人)、阿甥(二姐5個月大的小孩)。
      小庫說,她祖母、她母親、她二姐都是走婚,祖母生一女二男,大舅早逝,母親也在她11歲那年患病去世,為了照顧她們,經祖母允許,爸爸便離家與他們一起生活。已過半百之齡的二舅雖也走過婚,但始終沒有找到願意與自己廝守的阿夏(摩梭人對女情人的稱謂),更無一個子女。而大姐與她暫時也沒有走到一個合心的阿都(摩梭人對男情人的稱呼),所以也都沒有孩子,只有二姐有一個男孩。算起來,小庫一家四代同堂8口人,沒有一張結婚證書。 
      小庫已經走了十次婚。第一次是她剛剛行過成人禮(摩梭人13歲行成人禮,此後便可以走婚)的第二年,阿都是她的同學(小庫只上過小學5年級),倆人上學放學都走在一起,有一次湖水突然漲潮,要淌很深的水才能進村,後來是那個男孩背她過去,從此,倆人開始相好,放假不久,倆人便開始走婚。一年後,那男孩到外地讀書,“一開始還有信來,慢慢信也沒有了,人也沒有了。” 
      小庫的第二個阿都也是本村人,但不久她就發現,每晚走到她身邊的男人原來是個酒鬼,而且是一個只想佔人便宜、不想盡責任的酒鬼,三個月後,他們就分手了。 
      小庫的第三次走婚像個小小傳奇——有一次,她去落水村接一個朋友,由於從落水村到里格島村的公路非常難走,她朋友的哥哥主動提出開車送她們回家,不料路上與對面一輛車相撞,結果朋友哥哥受傷住進了醫院,為了答謝這位阿哥,小庫經常去醫院看他,久而久之,小庫便喜歡上了這位阿哥,等阿哥傷好出院,兩個人就走上婚了。 
      與朋友哥哥是她所有10次走婚時間最長的一個,維持了一年,後來還是分手了。此後,小庫又先後走了7次婚,其中有一個是本村的,其他分別有鄉里的,縣城裏的,除農民外,有的是官員,有的是商人,有的是教師,還有一個是來自廣東的大學生,結果都因為不同的原因各自分手。小庫說,希望能夠找一個有文化、有才華、有事業的阿都,如果有機會,當然希望到外地工作和生活。

      遊客曲解“摩梭風情”
     “除了領略瀘沽湖美景,驅使我們慕名來到瀘沽湖體驗摩梭風情的到底是什麼?”西安女孩牛媛一直努力尋找自己所憧憬的“神秘”感。“或許,我們之前所接收到的'摩梭風情'是被曲解了的,這才造成了失落。”牛媛所指的被曲解了的“摩梭風情”,實際上就是為外界所一直認定的“到瀘沽湖畔走婚”。
     “有男遊客上來就問,今晚我可以和你走婚嗎?聽到這話,我別提多反感他,但卻可以理解他之所以問出這樣的話,是因為他根本不懂什麼是走婚。”表演民族歌舞的摩梭姑娘桑娜,對大多數遊客的無理要求已經司空見慣了。對於洛水村的村民來說,遊客有時會在祖母屋(摩梭人活動和信仰的中心)內,當老人的面,直截了當地詢問關於“走婚”的問題。
     “在摩梭人的傳統文化中,情感是非常私人的東西,表達情感也是非常含蓄的。且不說,遊人在祖母屋當老人的面詢問走婚,這是多麼忌諱的事,即便是輕易談起走婚也會引起摩梭人很大的反感,因為這觸動了摩梭人的含羞文化。”30多歲的摩梭男子格則多吉解釋道。
     “因為搞旅遊接待,洛水村相對是瀘沽湖畔較富裕的村子,無形當中也成了最早被商業化衝擊的地方。” 格則多吉說:“我們村有70多戶人家,但摩梭人只有不到500人。”格則多吉說,初次見到外來人,洛水村的村民們用極大的熱情招待了遊客,根本不願收遊客一分錢,“就有好多人家,因為接待的遊客太多,差不多都快被吃窮了。”後來,村民們經過商量,決定不再憑摩梭人的熱情來接待外來遊客了,而是要引入“做生意”的理念,而這就是洛水村“搞旅遊”的始末。
      2006年以後,“洛水村已經商業化了”的聲音散播於網友之間,仿佛一道魔咒,導遊們打走婚的噱頭把團隊客人吸引而來。最終結果是,遊客花錢只買了個好奇,而摩梭人走婚習俗卻被妖魔化了。

      年輕人喜歡走婚
      17歲的阿峰還沒走婚,他坦言,是因為“還沒有賺到錢,走婚也是要錢的嘛”。結婚與走婚,阿峰說,“喜歡走婚。” 
      阿峰表示,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走婚,因為現在的走婚與過去的走婚不同,與結婚更不同。傳統中的走婚太老土,需要偷偷摸摸,白天倆人也不能在一起,沒有自由;現在的走婚已經與過去不一樣,除了可以隨時更換情人以外,不論黑夜還是白天,倆人都可以光明正大在一起,不論生活還是有了孩子,男女雙方共同負責,十分公平,男人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喜歡結婚時,阿峰表示,“摩梭人世世代代都是走婚,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才逼迫我們結婚,所以我們的父母許多都是結婚的。他們雖然領了結婚證,但有的一樣走婚,搞得不但影響到摩梭人的家庭結構,也影響到家庭和睦,令到許多摩梭人都不接受。”
      阿峰的姐姐阿西扎瑪也說喜歡走婚。她表示,摩梭人是以母系為主,女人有多個男人愛被當作是一種榮耀,沒有人取笑,被人看不起的反而是沒有人愛,或沒有子女。一個名叫荀盛花的16歲摩梭則表示:她並不在乎結婚還是走婚,但希望找到一個有理想有事業的阿都,而為了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她還是贊同走婚,因為一旦結了婚,就很難再離婚,即使不喜歡對方,也得忍耐。 
      所謂的走婚,其實也不簡單。走婚之前,男女雙方通過平時的接觸瞭解,尤其是篝火晚會的跳舞對歌,建立了一定的感情,之後男女雙方約好暗號,男方才能進入到女方的花房裏。當地人一直強調,摩梭人雖然實行走婚,但不亂婚。他們有自己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男子可以選擇自己的阿夏,女子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阿都,但是不可以同時與幾個人相好,只能選取一個。雙方感情破裂、斷了關係後才可以重新與另一個走婚。另外,除了姑表以外,摩梭人還嚴禁與三代近親走婚,如果發現有近親走婚,將被鄉親恥笑。

      嚴肅問題娛樂化 走婚混同一夜情
      為了散心,重慶男子唐斌放棄了都市生活中的所有,來到瀘沽湖畔,一呆就是10年。“我在這裏呆了10年,但我卻沒能'走婚',因為我不可能真正融入到摩梭人的生活中。”
     “走婚被外界傳得太離譜了,為了吸引旅遊,一些不負責任的人和組織,把走婚作為一種噱頭,將走婚曲解得與可以名正言順地搞一夜情混為一談。現在外界對摩梭風俗的理解,似乎成了提及瀘沽湖就等於提及走婚,而走婚似乎就被視為等同於性了。”唐斌說,摩梭人的走婚,類似其他民族的結婚,是一種異性相互結合的配偶形式,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走婚是基於為了情感自由而產生的。”格則多吉則說,在摩梭人看來相戀雙方應該是因為感情而走到一起的,維繫他們走婚關係的紐帶也只有感情。“確定走婚關係的男女,在選擇對方時並不會考慮另一方的經濟收入,也不會顧及所謂的門當戶對,他們之間只有純粹的愛情。”格則多吉說:“這也是摩梭人在追求情感幸福中,敬重走婚的原因。”



一位摩梭老人在瀘沽湖邊上取水。

摩梭族青年男女在船上對歌。

摩梭小夥子搖著豬槽船帶遊客暢游瀘沽湖。